Monday, 30 July 2007

群芳譜-2


近期,不少八卦雜誌,對於新一屆香港小姐冠軍-張嘉兒小姐,作出批評。
筆者不予至評。
在歷屆香港小姐冠軍中,仍然活躍於藝能界,比較低調,少緋聞,
又印象甚好的一位。便是郭靄明小姐。或者,應該是劉郭靄明。
不要少看郭靄明小姐,她的學歷為工程學碩士(好像是美國南加州大學),
真是美貌與智慧並重。她卻不介意學歷上的差異,下嫁劉青雲先生。
自從與劉青雲先生結婚後,她一直退居二線,偶然拍些廣告和一兩齣電視片集,與丈夫彼此扶持,甘苦與共。(一起捱世界)
2007年,劉青雲先生,終於登上香港影帝。
身為太太的郭靄明,實在功不可沒。
她表現出中國女性,作為賢內助的一面。
若果數香港靚女之列,郭靄明小姐,應該佔一席位。

圖1:當選香港小姐冠軍的郭靄明小姐
圖2:郭靄明與丈夫劉青雲先生 (情深一吻)


Labels:

群芳譜-1


本篇系列,純粹是個/人意見。不代表全港男的立場。

名記者張寶華小姐曾撰文<香港靚女多>一文。

筆者覺得,那問題,實在無法考證,這是一個"謎"。

可是,真正的靚女,實在不多。而許多是港女而已。

什麼是靚/女? 不同男性,自有不同定義。

其中,那位張寶華小姐,可算是一名靚女。
為何?那麼你們查閱一下,她的履歷吧!!

圖:慘被前國家主席老江批評"膚淺"的香港女記者--張寶華小姐

Labels:

Saturday, 28 July 2007

主啊!!祢要我們學什麼功課?

"耶穌基督的呼召,乃是呼召我們去為祂而死。"
--潘霍華(德國殉道神學家)

近日,有23位南韓人士在阿富汗,被塔利班份子綁架。他們要脅阿富汗政府在限期內,釋放已被補的塔利班份子。否則,將那23位南韓人質殺害。

當筆者知道,他們是南韓人後,心裡便知道,他們必是主內的弟兄姐妹。
因為近年來,南韓教會十分興旺,所以南韓是差遣最多宣教士的國家。
想不到他們竟然去那麼危險的國家宣教。

其後,期限雖然延後,但最終其中一位人質遭受殺害。
就是他們的領隊--裴衡圭牧師。
其餘22位年青信徒仍在生死存亡之間。

今日,筆者收到一朋友的email提及,
"主啊!!祢要我們學什麼功課?…

魔鬼好像不斷散播非常負面的謊言︰
「宣教? 服侍? 好危險架,不如安在家中做隻豬,顧掂自己先啦!」
「禱告沒用架!放棄吧!!」……"

實在給予筆者對於信仰反思。

為何在安樂時候,信仰好像沒什麼作用?
相反,在困苦的時候,信仰卻顯得堅定不疑?


我們呆在香港這裡,可以作什麼呢?
那麼,由今天開始,至少用一餐的時間,
為這廿二位年青弟兄姊妹,平安得釋放而禁食禱告

圖:被殺害的南韓牧師-裴衡圭

Labels:

Thursday, 26 July 2007

觀後感<我的野蠻王妃--宮>

去年盛夏,筆者在網上電視,間斷地煲了一齣韓劇。就是<我的野蠻王妃--宮>

它是改編韓國漫畫的,特色是假想韓國如日本,英國一樣,是一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皇族雖無政治實權,但受著人民的尊敬住在景福宮之中。

故事講述,去世的先帝與平民好朋友約定其孫子和孫女的婚約,於是太子跟指腹為婚的民女結婚。

只有19歲還不知天高地厚的民女申彩京(尹恩惠飾)即將要與當今太子的李信(朱智勳飾)結婚。原來太子李信曾向秘密女朋友閔孝琳(宋智孝飾) 求婚,孝琳卻當作了玩笑拒絕了,為了國際芭蕾比賽的練習而離開了他。

本來誓死不會答應婚事的彩京,卻因為家境問題而不得不答應。太子李信也發現這段婚姻雖然不是自願的,卻覺得愈來愈有趣,婚禮正式舉行了。

這時,一直在英國生活的第二順位王子李律(金楨勳飾)回國了,其母華英希望兒子可以取回本來屬於他的王位,但有自己個性的李律王子並不熱衷,只為著母親而回到韓國。可是,李律對於在學校中碰面的彩京,有種難以形容的感覺,後來經過相處後,更不能自拔地的愛上了她——現今的皇太子妃(自己的皇嫂)

面對著彩京忽冷忽熱,又令她傷心流淚的太子李信,王子李律開始決定取回原來屬於他的皇位及婚姻。這時,遠去的孝琳也發現她最終放不下的不是舞蹈,而是李信,決定回去尋找愛情,四人陷入了複雜的關係之中,兩位皇子之間的權力爭鬥也白熱化……

筆者認為由於來自漫畫,此劇中四位主角,均是年青人。年青觀眾比較容易接受。加上充滿不少現代與傳統結合的場景,大部分以西式(現代)和韓式(如大長今,女人天下的華麗傳統服飾)所結合。而且前半段集中講述該位平民王妃如何適應宮廷生活,其中有不少搞笑場面。不過,筆者較有印象的,就是內侍臣要求王妃接受皇室教育,讀的就是讀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當然以韓文版,簡直驚訝。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韓國,韓國保留不少偉大祖國的儒家文化,如祭孔大典,求學態度和尊師重道精神。且可見人家對於儒家文化,有多麼的尊重。

到了中後段,與一般韓劇一樣,交代主角們之間的感情,當然也有部份催淚的片段。其中寫出身為王妃的申彩京對於愛情,友情的抉擇。身為秘密女友的閔孝琳對愛情執著,縱使留到心卻留不住其人,以及傳統禮教的不允許感情。另外,兩位王子的人生抉擇—到底接受皇位/名譽?或追求個人夢想?若果接受皇位,就要捨棄理想。令人聯想任何皇親貴族所面對”為何我生在帝王家”那種困苦。

總結而言,看來韓國的創意工業,漸走向日本的模式。即是一些受歡迎的漫畫,小說,包括網絡遊戲/小說等,便會製作成為相關創作,如電視劇,電影和動畫等產品。難怪韓國的創意工業,如此發達蓬勃。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有關官員真的要想想辦法。

圖:四位主角大合照-情人閔孝琳,太子妃申彩京,太子李信,義誠大君李律 (左至右)

Labels:

Monday, 23 July 2007

認識解構的基礎(二之二)

二.延異觀
當德里達質疑胡塞爾的自我觀念後,接著提出解構理論中重要的概念—"延異"。所謂延異(differance)是德里達在改造和發揮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語言"差異"基礎上生成。

索緒爾在研究語言學,發現文字(語言符號)是由"所指"(signified )與"能指"(signifier)兩部份組成。而意義"所指"是由一種事物與其他事物間的差異關係。而"能指"則一種符號與另一種符號的差異關係。

舉例說明:紅花是紅色的。
我們腦海先有"花卉的概念","紅的概念"。
大家注意,花卉是植物一種,紅色則屬於顏色一種。
因此,顏色和植物是兩種不同事物。差異就在那裡!!!
"紅花是紅色的。"那一句子意義,正是藉著差異而產生。

既然意義是建基於差異。可是,德里達又指出索緒爾那種差異觀,仍然停留語言符號內部不同因素間的差異關係。未能真正反映出事物間的差異關係。他便故意地差異(difference) 更改為 延異(differance)。

這樣,延異不僅是語言符號內部不同的所指或能指間的差異,也包含語言符號外部所有事物間的時空之差異關係。換言之,延異是指事物之間具有時空性的,動態的差異。德里達在那裡說明出語言符號(文字)和世界是不可分的,事物本身就是符號

德里達通過對胡塞爾的自我觀念及其語言符號的差異,展開了他的解構學說和哲學思想。總體而言,筆者嘗試簡單扼要介紹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所以有意理解解構理論是什麼,以及解構理論思想特徵,性質和價值的朋友們。不妨找找看看相關書籍吧。

參考書目:
德里達
<聲音與言語--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符號問題導論> ,1999年8月,商務出版
<論文字學>,1999年12月,上海譯文出版
<書寫與差異>,2001年9月,三聯出版
<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2004年5月,南京大學出版

胡塞爾(Edmund Husserl)
<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 2004年05月,華夏出版社

倪梁康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 ,1988年12月, 北京三聯
<現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2005年4月,廣東人民出版社
圖:正在思考"延異"中的德里達先生

Labels:

Sunday, 22 July 2007

認識解構的基礎(二之一)

書名:<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思想性質論>
作者:蕭錦龍
頁數:307頁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逝世兩三年了。
本文特此說明一下,什麼是解構理論,以及介紹此書。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部份。上篇是中西解構理論性質論述評。中篇是解構理論思想分析。下篇是解構理論思想性質概論。

不過,筆者認為第二部份是全書重要部份,是作為了解德里達的解構理論。因為作者從德里達的<聲音與現象>(Speech and phenomena),<書寫與差異>(Writing and Difference),<文字學>(Of Grammatology),<文學行動>(Acts of Literature)和<馬克思的幽靈>(Specters of Marx)等著作簡單,深入淺出地,分別說明德里達的哲學觀,語言觀,文學觀和政治觀。

解構理論作為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思想潮流之一。德里達的哲學基礎源自於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現象學,海德格的此在(Dasein)存有學,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故要進入解構理論的思想,不能不對胡塞爾的現象學批判和反思開始。

一.自我觀
<聲音與現象>正是德里達透過對胡塞爾的著作之解讀,而是表達他的解構思想。"現象"(phenomena)是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核心範疇,它是指呈現於人的意識中的一切的東西事物是意識中的事物;意識則是關於事物的意識。意識與事物二者為一,不可分離。既然意識與事物(對象)二位一體,最後統合在"自我"的認知

德里達卻反問, "自我"真的如胡塞爾所說一樣。其後,胡塞爾在<內在時間意識的現象學>(Vorlesungen zur phanomenologie des inner zeitbewusstseins)論證,純粹意識的本質是具有時間性(Temporality)。所有現在的意識都包含過去和未來的界域意識。換言之,現在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意識既是含有過去意識的留存,也是未來意識的預存

德里達便發現,過去的已在"自我"成為過去(pass);未來的又未呈現(not yet)於"自我"。"現在"是對於在場(present)的意識,經由"自我"作出認知。因此,胡塞爾所講,"自我"一方面是絕對的,現在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識形態。那麼,胡塞爾豈不是一開始就自相矛盾。

德里達正是透過對胡塞爾這種內在矛盾,解構胡塞爾的自我觀,並指出"自我"其實含有"非自我",以及它的在場和不在場的元素。故此,"自我"本身是具有差異的,分裂的成份。一切以統合在"自我"為科學的知識,都是一種虛幻的思想。
(即是批判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以來的西方哲學)

待續

Labels:

Thursday, 19 July 2007

Shostakovich<第五號交響曲>

回想第一次聆賞Shostakovich的音樂,是來自日本動畫<銀河英雄傳說>(Die Legende Der Stennhelden)的原聲配樂。其中一段,正是《第五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嘩!!霎時深感受到社會主義的革命力量。如此澎湃,震撼。甚至有人稱此交響曲為<革命>。於是,搜查該作曲家及有關作品資料,嘗試欣賞之。結果不同凡響。

而香港管弦樂團為於去年3月25日,舉行名為"蕭士塔高維契快樂生辰"音樂會。現場演奏曲目之一,正是那一首《第五號交響曲》

Shostakovich交響曲的特色就是,利用詼諧曲形式,突然奇來震撼,加上弦樂三重間歇式演奏,銅管/木管部則以低沈(bass)演奏。所以有一種既震撼又壓迫結構,充分表現出社會(共產)主義特色的音樂。即是雄壯,齊一,進行曲形式。

加上俄羅斯那種悲情民族性。每當筆者聆賞Shostakovich的作品,可能就是那種悲情和極權國度環境,竟有如此優秀音樂使人心裡格外有一種沉重又不安感覺

言歸正傳,本人覺得曾受共產黨統治下的指揮家及樂團所演奏的Shostakovich交響曲更是值得一聽!因為那種Shostakovich音樂所特有的恐懼,深沉,陰暗,戰慄。俄國指揮們及樂團表達得真貼切!尤其是聖彼得堡愛樂,又名:列寧格勒愛樂(St.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曾首演過多首Shostakovich的交響曲,其權威性自不需多言,而俄國指揮及樂團演奏那種音色及氛圍與西方樂團所詮釋非常不同,尤其是著名指揮穆拉汶斯基(Evgeny Mravinsky),以上是純粹筆者的個人意見,只供大家參考。

所以筆者勸各位愛樂者,進入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世界,攫取個人認同感的同時,似乎可以稍做思考準備。

圖為該版本CD的封面

Labels:

Anaximenes(阿那克西美尼)


Anaximenes認為,根本物質:空氣。

倘若水的可動性,能夠變成萬物。那麼,空氣比水富有可動性。
(氣>水>氣)
是故,空氣為生命原理。(因為呼吸現象決定生命延續)

他的結論:空氣是有限對象:不限定/直觀(Thales觀點)
=>萬物產生:由空氣的凝聚化和熱化所組成。

*The Jonian School,米利都學派為宇宙論提出物質因學說。

Labels:

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


繼Thales(泰利斯)之後,Anaximander則認為,
如果根本物質是水(變化之樣相),所以必非任何能被限定的事物。
所以物質概念本身:不被限定的存在自體。

A.非限定者(無限者):
--具有物質,空間性質。
--包無數之世界,不斷創生,消滅,永恆變化不絕。一切存在者依循自然生成法則。
--在量質兩方面亦無界限不生不滅。

=>它是水與空氣/火之中間者(不被特殊物質所限定的物質)
=>宇宙生成是由無限者的分離而二種對立之物所組成(永劫運動)

Labels:

Monday, 16 July 2007

大國崛起—荷蘭篇

上星期一(7月9日),香港版的大國崛起,介紹的列強是荷蘭。
我們一直忽略那歐洲小國。現今整套金融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銀行,証劵交易所。原來是由荷蘭人創設的。

雖然荷蘭是小國,可是荷蘭人憑著靈活商業頭腦,把財富累積,成為富強國家之列。時至今日,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仍然是歐洲重要港口,以及航運物流樞紐中心。

該紀錄片忽略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影響,尤其是改革宗(長老宗)。
因為思想開放,使到科技得到發明,配合商貿制度發展。才真正富強起來。
另外,他們荷蘭人富而不驕的性格,十分使筆者感到欣賞。
縱使富有,卻不會像暴發戶那麼財大氣粗似的。

近年來,荷蘭,如許多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國家一樣。
因人權,自由之名義,步向墮落境況。

眾所周知,荷蘭,真是一個極開放的國家。
可以公開販賣(個人份量)毒品和吸毒。
色情事業規範化,設有紅燈區,而傷殘人士享有嫖妓權利。
他們說,性慾也是人權一種。
同性戀合法化,容許同性婚姻,領養兒童,享有異性戀家庭等同的福利。

相反,宗教方面,已有不少教會荒涼了,沒有崇拜聚會,只成為旅客觀光的景點。

我們實在也為荷蘭,德國等歐洲基督教國家禱告。

Labels:

Thursday, 12 July 2007

觀<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上星期前,筆者觀賞由許鞍華導演所拍攝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故事講述由斯琴高娃所飾演的姨媽,為了改善生活,加上學歷是大學畢業。
因此,拋夫棄女,從東北跑到上海生活去。
縱使節儉生活,結果還是,一生積蓄被周潤發所飾演的騙子所騙走。
結果無奈地回到東北老家,渡過餘生。

本片反映出現今中國的現象。
不少內陸省籍的人士,為了改善生活,走到沿海的發達地區謀生活。

有些到急速發展的上海謀生的生活。
可是,基於種種因素,如被生活的,世利的城市人所排擠等等,
結果像姨媽一樣,無法逗留城市。

為了改善生活,每人都希望過一些美好的日子,那是人知常情。
那種現象並不單只發生中國內地,香港,也發生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裡。

無疑,在大都會生活的日子,對一些離鄉背井的人而言,的確是一種非人的生活。
也許,那是改善生活的代價吧了!
可能,也是一種必/然的道理。

那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就應該關心一下,那些離鄉背井的人群。

Labels:

Tuesday, 10 July 2007

戒煙與認罪悔改的相似性

自從2007年1月1 日起,禁煙條例全面實施以後。
不少煙民,只好站在餐廳門外抽煙,
只要大家留意一下,當中不乏是雌/性人士。
部份樣貌甚好。可是他們手一伸,吞雲吐霧。
簡直"好眉好貌生沙蚤"。那美/感如將到有效期似的。

那些非雄/性的常存著,一個神話—抽煙可以減肥。
只要請教一下,醫生便知道,吸煙真的只有百害而無益。
無論是心臟科,胸肺科,泌尿科,婦產科,皮膚科,老人科,家庭醫學等一眾專科醫生,
都異口同聲地說,起初抽煙不覺得有問題,可是當到某年齡時期,尤其是他們最敏感的更年期,一切(長期)疾病如洪水般爆發。

因此,抽煙習慣,其實反映他們(煙民)的思維上,行為上矛盾。
既要身體健康,又要減壓和消磨時間。
同時,也說明在社會裡,存在著不少喜歡飲鴆止渴,以沉淪罪惡為樂的人。

筆者認為,戒煙,就好像認罪悔改一樣,
大家明明知道,吸煙危害健康,可是,他們總覺得離他們甚遠。
認為沒有戒菸的必要。
於是,自己漸漸染上煙癮,使健康受到損害。
當醫生告訴,他們患上癌症或其他長期疾病等,就感到後悔莫及。

所以,未信者(煙民)必須徹底捨棄舊我(煙癮),認罪悔改(戒煙),
接受救恩(接受醫療),重新做人(恢復健康)。

任何戒不到煙,乃是另一種拒絕救恩的理由,罷了。
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不如為他們歸主和戒煙禱告。

圖:<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劇照

Labels:

觀話劇<陰道獨白>

上星期四晚, (7月5日)筆者觀賞,由春天實驗劇團主辦的<陰道獨白>。
內容是透過訪問超過200位女性對於性,身體,陰道,以及暴力的題目後,
將女性經驗中的神秘,幽默,痛苦,希冀,憤慨及歡愉的多樣化心聲,一一演譯出來。

三位女演員的演出,十分之投入,充分表現女性內心的深層次經驗。
該劇讓所有女性更認識她們自己,了解她們自己。
不單只女性認識她們自己,也使各位男性正面地正確地認識女性的身體。
從而真正尊重女性的身體,以及她們個體的經驗。

作為男性的筆者,有時真的無法了解女性的。
畢竟,女性,對於男性來說,是他者。原來,身體,對於男女兩性而言,也是他者。
所以,請不要看輕我們身體,十分之重要。
大家想一想,作為三位一體的聖子,也要道成肉身。
因此,關於身體方面的思考,值得我們認真去探討的。

觀賞該話劇後,好像上了一課性教育通識。
是故,不論男女,該話劇真的值得欣賞。

Labels:

Monday, 9 July 2007

江/湖.豪/傑.聚/義

上星期五晚(7月6日),某社/團週年聚義晚會,小弟被邀請出席。
筆者到達會場後,眼看各方好漢豪傑,聚在大廳。
既然聚義晚會,當然有代表名門正派的"少/林",雖然"方/丈禪/師"沒有出席,代表出席的是"羅漢堂首座的禪/師"。其他各大門派掌門,長老,各書院教長們 都濟濟一堂,彼此問候,和樂共處。

而俠醫為晚會演講,主題是坊間邪魔外道,假道學的發展趨勢,該社/團所面對挑戰。勸勉該社/團繼續為主努力,而其他門派應該支持他們工作。正視種種假道學的挑戰。強烈地批判坊間許多似是而非的言論,那假道學份子如何影響我們下一代。各正道門派又應該回應那挑戰。該社/團幹事,答謝各大門派的支持,同時與大家分享,早前那些抹黑言論。以及他們一些未來發展工作的需要。希望各方好/漢豪/傑為此代禱告。真的,不少假道學份子,霸佔不少言論空間,散佈抹黑的謠言。

難得各大門派共聚一起,又是俾面派對。是故,各宗派一些分舵和堂口都彼此寒暄,交流。那些分舵夫人,堂口夫人們則彼此交流親子經驗。

在席上,小弟也和某堂口負責人,詢問他的近況,和上次武/學培訓營的反應如何。
他說,新丁嘍囉們反應不錯。筆者支持地,既然反應不錯,那麼,繼續搞第二屆武/學培訓營。他說是的。打算在本年底再舉辦一次武/學培訓營。
另外,他知道本堂曾辦過一次說書會,並邀請鄧博士主講。
使他也有意思,在堂會辦一次說書會。

恰巧,遇上曾經在本堂工作的曾先生。他仍然當家庭主夫。
其後,又遇上本堂口主任,一執事出席,作為文字部的晚輩,當然要打聲招呼。

經過品嚐菜餚,本次聚義晚會亦尾聲了。
各大門派掌門,長老,幹部,分舵,堂口,游俠們,嘍囉們都離開會場。

總之,抗/戰尚未完結,好/漢仍需努力!!
去吧!豪傑們!!

Labels:

Saturday, 7 July 2007

超越左與右(二之二)


因此,面對社會時事的衝擊,信眾們就一知半解,道聽途說,只盲目地信守聖經,沒有理性地深入探討事實,繼而便以非理性態度去批評事件和當事人。確實……難怪,教會與社會之間欠缺互動交流,信徒的敏感度亦不見得高。

記得在訪問鄧紹光博士,他曾舉例說:"小說<達文西密碼>一書內,是涉及許多早期教會歷史。如果不了解信仰內容和教會歷史,怎樣去批判<達文西密碼>。因此,什麼是基本的?什麼是重要?我們必須了解基督教教會歷史,才能力去辨識。"
原則上,筆者完全贊同大學模式的神學,那種對於事情研究態度和精神。

回首來,當在重大社會議題上,左右雙方各持己見而批評事件中的人士。彼此動員責備對方。恰好正落入那惡者的網羅。
難怪,尼采透過波斯先知<查拉圖斯特拉>說:"神死了。"
(參考劉小楓著,<尼采的微言大義>,陳永明著,<原來尼采>)

近年來,部份學者開始修正自己研究方向。分別發展所謂後自由主義(中間偏左),新福音主義(中間偏右),有嘗試走一條略為中間路線。也有宗派仍然堅守的本身路線,如天主教,加爾文主義神學(改革宗神學/歸正神學),信義宗神學(路德神學)。共同走向既有品德理性,又關心社會公益的大公教會路線。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作為基督徒,不單具有屬靈道德品格,委身忠心事奉教會外。也必須具備理性分析,獨立思考能力。有時以使徒保羅在雅典的榜樣,與希臘哲學家們一場辯論。(徒17:16-34),即是以客觀,理性和合乎信仰,與對方溝通,讓他們認識基督宗教是個合情合理的宗教。因此,每個基督徒都應該讀些各色各樣,人文科學的書刊,甚至一些"不/良"書刊,其他宗教書籍。正如不少神學家,如巴特,潘霍華,莫特曼均讀過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等人著作。

天主教的修道院更不在話下。據筆者所聞,每個修士/主教的訓練,必須接受一年哲學訓練,再接受一年神學訓練。其後是彌撒訓練(即是講道,牧養信眾)。正如孫子有云:知己知彼。我們實在必須理解,那些世俗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法學家,文化研究者們所討論的議題。議題又如何影響信徒生活和教會發展。同時,理性地作出適當的回應和批判。(因為有些為似是而非的)

主基督也說:"我是葡萄樹,我父是栽種的人。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更多。…….你們多結果子。"(約15:1-8)
說明了基督徒成長過程,以質量為優先,數量為次。
換言之,基督徒必須在屬靈上,品德上,學識上具備穩健的素養,才去教導,牧養他人。繼而牧養更多信徒。

還記得有一次青年宣教大會後,某一台灣教牧請教楊牧谷牧師,如何牧養才有果效?
他說:"必須讀好聖經,也要必須細讀每天的報紙。你的牧養必定有果效。"
此教導來自神學家巴特的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楊牧谷可算是巴特的再傳弟子。(楊牧師的老師是托倫斯,托倫斯(T.F.Torrance)是巴特的弟子之一)
即是牧養的果效,教牧同工將信仰切入會眾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生活裡,活出信仰。是故,楊牧師也說明了日常生活,社會議題與牧養會眾有密切關係,以及信徒亦同樣地,具有文化使命。

可能你們會說,"豈不是好累。"
對啊!做好基督徒。自基督以來,從來一點都不輕鬆。經濟學家佛利民的名言,"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同樣,信仰是必須代價。早在2000年前,基督捨身,以重價救贖你我的靈魂。以及歷代殉道者的鮮血,叫我們實在無所推諉。

每我想到他日基督的責備,
"你我憑什麼資格,拿榮耀的冠冕?"
那麼,你我都有禍了。

(全文完)

參考書目:
劉小楓著,<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
梁家麟著,<冷暖之間>
陳永明著,<原來尼采>

Labels:

Thursday, 5 July 2007

超越左與右(二之一)

從基督教左派和基督教右派的背景來看,乃反映出兩種神學模式漲力,即是大學神學與教會神學。且左右兩派,均各有不足之處。如果各走極端的話,都對於教會的合一性,造成損害。可是,那種神學分工又是必須的。鄧紹光博士也認同。問題是如何綜合起來。

在實際和具體情況,左翼的基督教往往關心,協助一些弱勢/團體,忽視了福音的教導和委身。即是幫助群體,沒有將福音給他們。或者,嚴重的是他們忽略,隱瞞上帝的公義屬性。強調包容,寬容,關愛屬性。舊約聖經裡,上帝是烈火。對於罪惡,十分討厭。

另外,在幫助那些弱勢/團體時,反而被那些團體利用教會力量,爭取其政治本錢,達到某些政治目的。

沒錯,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應當關心社會和有需要的群體,正如好撒瑪利亞人。聖經和基督也是這樣教導。可是,弟兄姐妹必須先禱告,和保持清晰的理性頭腦,多了解問題核心和事件真相之間關係。免得我們落入某些群體的圈套。

另一方面,保守派常勤勉信徒靈修禱告,委身事奉教會,效法基督。這都是應該的。不過,現在不少信徒都是大專以上畢業,或者是專業人士等。換言之,教會事奉不可以單一事奉模式。而需要發展些多元化,與時並進的事奉模式。當然,信仰核心—基督,是不變的。

言歸正傳,因為老一輩傳道人在學歷較遜色,信仰經歷卻得到主的美好屬靈恩賜。確實令華人教會得到奮興的成長。因而無形之中,導致他們內心並不太認同,擁有學識的,以及高學歷的信徒。以"知識叫人自高自大。"為口號,不斷鼓吹反智氣氛,於是一方面,未信的知識份子們無法真正認識基督教本身,那豐富的信仰內容,另一方面,不少高學歷信徒黯然離開教會,使到基督教無法與中國文化,或其他學科對話與結合,讓華人認識基督教那豐富的信仰內容。

所謂"有怎樣的傳道,便有怎樣的教會"。結果,華人教會形成一種反智現象。
繼而,教會完全莫視信徒在日常生活的境況與挑戰,以及沒有認真地,積極地以理性了解和探討社會/事件始末,且盲目地信守聖經。祇要與聖經教導相背,便群起而攻,不斷訴諸宗教情感。給未信者(非信徒)產生一種非理性的無知,和認為每個基督徒都是傻瓜。(叫我信耶穌?好像你笨蛋才會信耶穌,我才不信,咁無腦。)
那種反智現象核心是,信徒們缺乏認真地,透徹認識自己所信奉宗教的信仰。換言之,平/穩地認識基督宗教。對於基督宗教信仰核心內容,如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基督為何要在十架上死,苦罪問題,生死問題。筆者大膽地說,(部份)信徒完全不認識,或者一知半解。更不用說什麼思考信仰和研究。完全反映出(部份)教會對於信徒,欠缺基本培訓,包括信仰基本認識,教會歷史等等。而部份教會信眾也不聞不問,只做個不痛不癢基督徒。

(待續)

Labels:

Wednesday, 4 July 2007

近日的天氣

近日的香港天氣,十分不穩定。
陰晴不定。

雖然一切回/歸了,可是天氣卻有點像霧都似的。
忽晴忽雨。

甚至,在街道上,一邊下雨,一邊放晴。
外出的朋友,真的帶備雨傘。

Labels:

Tuesday, 3 July 2007

悼念基斯洛夫斯基

去年 ,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基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 Krzyszt)十年祭活動。

Kieslowski Krzyszt是誰?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又譯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著名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著名作品有《三色》和《十誡》, 遺作劇本<情獄>。

筆者認識Kieslowski的電影是由認識<十誡>開始
<十誡>,是一個包含十個單元式的系列劇,每一個故事都是基於聖經裡十誡中的一條戒律,並將故事安排在了當代的華沙,這一系列劇是為波蘭電視台創作的。好像香港電台的<獅子山下>

那十個故事,乃是藉十誡中的每一條戒律為基礎。目的不是向觀眾說教,我們應該如何遵守,怎樣才算是個好人。卻是娓娓道來現代人的倫理困境。

筆者認為,基斯洛夫斯基並沒有否定上帝的存在,大家要注意,波蘭是天主教國家
他要告訴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上帝是缺席了。面對一切道德抉擇之時,作為平常人的我們,是充滿焦慮和不安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擔那些抉擇後的結果。
說明在道德倫理價值上的抉擇,並不是黑白分明,現實生活往往是充滿灰色的。
也正是為什麼上帝吩咐亞當夏娃,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因為人類是承擔不起的那無可挽回結果。加上配樂效果,更讓觀眾格外有沉重感覺。

另外,筆者發現<十誡>有一特別之處,就是在十個獨立單元故事,可是每一個故事,卻出現一個"路人甲"的人物(閒角)。他有時並不作聲,有時與主角擦身而過,有時觀看故事的主角們。
他是誰?據基斯洛夫斯基所說,他是點綴一下。
但是,筆者卻深覺得,他就是他者

到了後期<紅白藍>系列,同樣出現一位撿玻璃瓶的老婆婆。
他者再次出現。

雖然主角們不認識他,他分享主角們的一切感受,臨在主角的景況。
........
缺席的他者,卻與主角們臨在,也與我們同在。
不作聲的他者,卻與主角們臨在,也與我們同在。
缺席不缺席的他,默默察看著我們,臨在你和我身邊
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值得一看。

其後,讓<兩生花>。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

Labels:

Monday, 2 July 2007

從<德國民法典>談<大國崛起>


實在太高興了!!!因為筆者所訂購的<德國民法典>,終於到手了。
德國民法(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簡稱BGB) 於1900年1月1日,由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簽署,實施迄今約有一百年。注意!現今德國乃是實行聯邦共和制,不是民主立憲制。(若果發生在鄰近國家,必定視為"封建"東西,並加以廢除之)

過去在大學課堂裡,常聽聞民法教授們說<德國民法典>如何規範,其用語如何嚴謹。雖然是中譯本,筆者急不及待地翻閱之,法條果真十分嚴謹。
例如: 第90條(物的概念): 法律意義上的物,僅為有體的標的。
注釋部份: "……所謂有體的標的,當一個標的在感官上是可感知的,在空間上是有限度的和在事實上是可控制的,就是有體的。……"
難怪普魯士王國(德國)迅速成為大國之列。

近期,偉大祖國的中央電視台,推出一部歷史紀錄片,名為<大國崛起>。內容是講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前蘇聯),日本和美國等九個國家發展經過。表面上,評論那些列強的崛起發展經過,實際上,說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站起來(崛起)。更深層次目的,就是說今天中國的崛起,是跟他們不一樣的。他們是靠武力崛起,咱們是"和平崛起"。已引起不少學者紛紛評論<大國崛起>。

筆者以有限和膚淺的角度來看, <大國崛起>的確講述那些強國的崛起發展經過。可是,側重工業革命,航海貿易,建立殖民地,經濟發展等方面。卻避而不談有關人文科學,制度改革等方面,如法國的盧梭,英國的洛克,德國的康德,美國的國父們等人文思想,那些同樣是重要部份。是故,大家可知,又回到晚清時候,張之洞所言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裡。中/國問題是文化問題。其核心就是柏楊先生所說的"醬缸文化",以及陶某人口頭禪中的"小農社會DNA"。若果中國文化不革新的話,那不要說什麼<大國崛起>。咱們還差很遠呢。

筆者從<德國民法典>裡法條用詞嚴謹。權益如何,義務如何,清清楚楚。對於人權的尊重(康德所言的人性尊嚴),民眾對於法律的絕對信賴,同時,為政者也對於法律尊重,接受被法律規範。確立完善法治精神,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才會建立起來。不是喊口號。

因此,在德意志帝國統一發展進程中,除了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實行鐵血政策外,對於尊重法律和確立法治精神,也十分重要。俾斯麥說得出,真的做得到。另外,他還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某推銷員的強政勵治,還差很遠呢。

號稱五千年的國家,太多包袱了。太沉重了。太累了。罷了。
(註:圖為深謀遠慮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Labels:

世上最縝密的法律

德國民法典 (第2版)
作者:陳衛佐 譯注
出版社:法律

1900年1月1日,德國民法(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簡稱BGB)正式實施,迄今約有一百年。英國法學史學者Maitland力讚,該部民法乃是世上最縝密之法律。德國民法不同於(法國)拿破崙法典,在用語最審慎,體裁編列最科學化之法典。現今日本民法、瑞士民法、奧地利民法、土耳其民法、匈牙利民法、巴西民法、泰國民法、中華民國民法、秘魯民法與希臘民法等,均深受德國民法的影響。誠如台灣著名法學教授--王澤鑑先生(筆者的民法師公)所言:「中國法制因繼受德國法而科學化。制度可以修正、變更,甚至廢棄,但方法將永遠存在。此為我國(中華民國)繼受德國法之真正之意義。德國民法之精髓,乃在其體裁編列之科學化,故概念之形成(Begriffsbildung)與體系之結構(Systemaufbau)尤值得重視。

德國民法的編制

這部於1900年1月1日生效而普遍適用於每個人之間的私法法典,共分成五編,是基於歷史上多采多姿的根源而共同成長。換言之,德國繼受羅馬法的發展過程,啟蒙運動,自然法與歷史法學的歷史背景。從中並可窺知,德國民法繼受羅馬民法體系,然其規範理論與內容乃融合了羅馬法,日爾曼固有法。

德國民法法典共有五編,分別為總則(Allgemeiner Teil)、債務關係法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物權法(Sachenrecht)、家族法(Familienrecht)和繼承法(Erbrecht)。該法典不同於法國民法典之處在於,就是將規定債權關係的條文移至物權法之前,反映了新型的債權法理念。因為法國民法典將債權法和物權法合併為財產法。

可是,講求理性嚴謹的德國人,卻認為既然財產法是由債權和物權所組成,有必要區分之。債權法與物權法是建構財產法(Vermögensrecht)的二個重要範疇,一般而言物權法是靜態的法律,而債權法的是動態的法律,兩者具有功能上之緊密關連性,一為債權行為以物權為內容,而債權行為的履行必須仰賴物權行為之完成,如買賣契約;二為擔保物權目的為擔保債權的履行,債權因物權的保障存在,促使商業活動交易更加活絡頻繁。如抵押權,典權,質權。
(資料部份節錄於,向明恩,德國敏斯特大學台灣學人季刊第四期, http://www.geocities.com/taiwan_ms/ )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