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7 July 2007

超越左與右(二之二)


因此,面對社會時事的衝擊,信眾們就一知半解,道聽途說,只盲目地信守聖經,沒有理性地深入探討事實,繼而便以非理性態度去批評事件和當事人。確實……難怪,教會與社會之間欠缺互動交流,信徒的敏感度亦不見得高。

記得在訪問鄧紹光博士,他曾舉例說:"小說<達文西密碼>一書內,是涉及許多早期教會歷史。如果不了解信仰內容和教會歷史,怎樣去批判<達文西密碼>。因此,什麼是基本的?什麼是重要?我們必須了解基督教教會歷史,才能力去辨識。"
原則上,筆者完全贊同大學模式的神學,那種對於事情研究態度和精神。

回首來,當在重大社會議題上,左右雙方各持己見而批評事件中的人士。彼此動員責備對方。恰好正落入那惡者的網羅。
難怪,尼采透過波斯先知<查拉圖斯特拉>說:"神死了。"
(參考劉小楓著,<尼采的微言大義>,陳永明著,<原來尼采>)

近年來,部份學者開始修正自己研究方向。分別發展所謂後自由主義(中間偏左),新福音主義(中間偏右),有嘗試走一條略為中間路線。也有宗派仍然堅守的本身路線,如天主教,加爾文主義神學(改革宗神學/歸正神學),信義宗神學(路德神學)。共同走向既有品德理性,又關心社會公益的大公教會路線。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作為基督徒,不單具有屬靈道德品格,委身忠心事奉教會外。也必須具備理性分析,獨立思考能力。有時以使徒保羅在雅典的榜樣,與希臘哲學家們一場辯論。(徒17:16-34),即是以客觀,理性和合乎信仰,與對方溝通,讓他們認識基督宗教是個合情合理的宗教。因此,每個基督徒都應該讀些各色各樣,人文科學的書刊,甚至一些"不/良"書刊,其他宗教書籍。正如不少神學家,如巴特,潘霍華,莫特曼均讀過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等人著作。

天主教的修道院更不在話下。據筆者所聞,每個修士/主教的訓練,必須接受一年哲學訓練,再接受一年神學訓練。其後是彌撒訓練(即是講道,牧養信眾)。正如孫子有云:知己知彼。我們實在必須理解,那些世俗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法學家,文化研究者們所討論的議題。議題又如何影響信徒生活和教會發展。同時,理性地作出適當的回應和批判。(因為有些為似是而非的)

主基督也說:"我是葡萄樹,我父是栽種的人。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更多。…….你們多結果子。"(約15:1-8)
說明了基督徒成長過程,以質量為優先,數量為次。
換言之,基督徒必須在屬靈上,品德上,學識上具備穩健的素養,才去教導,牧養他人。繼而牧養更多信徒。

還記得有一次青年宣教大會後,某一台灣教牧請教楊牧谷牧師,如何牧養才有果效?
他說:"必須讀好聖經,也要必須細讀每天的報紙。你的牧養必定有果效。"
此教導來自神學家巴特的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楊牧谷可算是巴特的再傳弟子。(楊牧師的老師是托倫斯,托倫斯(T.F.Torrance)是巴特的弟子之一)
即是牧養的果效,教牧同工將信仰切入會眾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生活裡,活出信仰。是故,楊牧師也說明了日常生活,社會議題與牧養會眾有密切關係,以及信徒亦同樣地,具有文化使命。

可能你們會說,"豈不是好累。"
對啊!做好基督徒。自基督以來,從來一點都不輕鬆。經濟學家佛利民的名言,"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同樣,信仰是必須代價。早在2000年前,基督捨身,以重價救贖你我的靈魂。以及歷代殉道者的鮮血,叫我們實在無所推諉。

每我想到他日基督的責備,
"你我憑什麼資格,拿榮耀的冠冕?"
那麼,你我都有禍了。

(全文完)

參考書目:
劉小楓著,<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
梁家麟著,<冷暖之間>
陳永明著,<原來尼采>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