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July 2007

認識解構的基礎(二之二)

二.延異觀
當德里達質疑胡塞爾的自我觀念後,接著提出解構理論中重要的概念—"延異"。所謂延異(differance)是德里達在改造和發揮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語言"差異"基礎上生成。

索緒爾在研究語言學,發現文字(語言符號)是由"所指"(signified )與"能指"(signifier)兩部份組成。而意義"所指"是由一種事物與其他事物間的差異關係。而"能指"則一種符號與另一種符號的差異關係。

舉例說明:紅花是紅色的。
我們腦海先有"花卉的概念","紅的概念"。
大家注意,花卉是植物一種,紅色則屬於顏色一種。
因此,顏色和植物是兩種不同事物。差異就在那裡!!!
"紅花是紅色的。"那一句子意義,正是藉著差異而產生。

既然意義是建基於差異。可是,德里達又指出索緒爾那種差異觀,仍然停留語言符號內部不同因素間的差異關係。未能真正反映出事物間的差異關係。他便故意地差異(difference) 更改為 延異(differance)。

這樣,延異不僅是語言符號內部不同的所指或能指間的差異,也包含語言符號外部所有事物間的時空之差異關係。換言之,延異是指事物之間具有時空性的,動態的差異。德里達在那裡說明出語言符號(文字)和世界是不可分的,事物本身就是符號

德里達通過對胡塞爾的自我觀念及其語言符號的差異,展開了他的解構學說和哲學思想。總體而言,筆者嘗試簡單扼要介紹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所以有意理解解構理論是什麼,以及解構理論思想特徵,性質和價值的朋友們。不妨找找看看相關書籍吧。

參考書目:
德里達
<聲音與言語--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符號問題導論> ,1999年8月,商務出版
<論文字學>,1999年12月,上海譯文出版
<書寫與差異>,2001年9月,三聯出版
<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2004年5月,南京大學出版

胡塞爾(Edmund Husserl)
<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 2004年05月,華夏出版社

倪梁康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 ,1988年12月, 北京三聯
<現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2005年4月,廣東人民出版社
圖:正在思考"延異"中的德里達先生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