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解構的基礎(二之一)

作者:蕭錦龍
頁數:307頁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
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逝世兩三年了。
本文特此說明一下,什麼是解構理論,以及介紹此書。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部份。上篇是中西解構理論性質論述評。中篇是解構理論思想分析。下篇是解構理論思想性質概論。
不過,筆者認為第二部份是全書重要部份,是作為了解德里達的解構理論。因為作者從德里達的<聲音與現象>(Speech and phenomena),<書寫與差異>(Writing and Difference),<文字學>(Of Grammatology),<文學行動>(Acts of Literature)和<馬克思的幽靈>(Specters of Marx)等著作簡單,深入淺出地,分別說明德里達的哲學觀,語言觀,文學觀和政治觀。
解構理論作為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思想潮流之一。德里達的哲學基礎源自於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現象學,海德格的此在(Dasein)存有學,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故要進入解構理論的思想,不能不對胡塞爾的現象學批判和反思開始。
一.自我觀
<聲音與現象>正是德里達透過對胡塞爾的著作之解讀,而是表達他的解構思想。"現象"(phenomena)是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核心範疇,它是指呈現於人的意識中的一切的東西。事物是意識中的事物;意識則是關於事物的意識。意識與事物二者為一,不可分離。既然意識與事物(對象)二位一體,最後統合在"自我"的認知。
德里達卻反問, "自我"真的如胡塞爾所說一樣。其後,胡塞爾在<內在時間意識的現象學>(Vorlesungen zur phanomenologie des inner zeitbewusstseins)論證,純粹意識的本質是具有時間性(Temporality)。所有現在的意識都包含過去和未來的界域意識。換言之,現在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意識既是含有過去意識的留存,也是未來意識的預存。
德里達便發現,過去的已在"自我"成為過去(pass);未來的又未呈現(not yet)於"自我"。"現在"是對於在場(present)的意識,經由"自我"作出認知。因此,胡塞爾所講,"自我"一方面是絕對的,現在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識形態。那麼,胡塞爾豈不是一開始就自相矛盾。
德里達正是透過對胡塞爾這種內在矛盾,解構胡塞爾的自我觀,並指出"自我"其實含有"非自我",以及它的在場和不在場的元素。故此,"自我"本身是具有差異的,分裂的成份。一切以統合在"自我"為科學的知識,都是一種虛幻的思想。
(即是批判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以來的西方哲學)
待續
Labels: 私房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