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March 2010

檢察官的破案直覺





沒讀過土屋隆夫,對日本推理小說的認識,永遠少一塊,很小很小(因為土屋隆夫的作品那麼稀少),卻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塊。 --楊照(知名作家)

近日,看完兩本日本推理小說大師--土屋隆夫先生的作品—[紅的組曲],[針的誘惑]。那兩本作品是以千草泰輔檢察官為主角的。

千草泰輔檢察官是土屋隆夫筆下最吸引人的角色之一,他並非神乎其技的偵探,而是一個被描寫成很真實、充滿人性且鄉土味十足的人物,他常常從日常生活中獲取推理的線索,靠著勤奮的基本線索整理,堅守用理論破解犯罪的方程式。千草檢察官在《影子的告發》首次出場就展現了吸引讀者注意的迷人個性,筆者仍然未曾閱讀,卻十分期待。但是,其後三本[紅的組曲],[針的誘惑],[盲目的烏鴉]的佈局十分精彩。

[紅的組曲],[針的誘惑]兩本作品裡,筆者發現在千草泰輔檢察官的推理,十分講求直覺的。他的直覺是什麼?日本文藝評論家大野由美子說:「大部份情況都是從犯罪現場的不自然中產生的,儘管兇手的手法再巧妙,只要露出一點點的不自然,長年鍛鍊下來的直覺便不會輕易放過。」

在[紅的組曲],對於千草檢察官的推理,如此描述,「檢察官的推理超越了對於時間的思考障礙,只有跳脫自以為是的偏見,才能找到破案的關鍵。」原來某些「自以為是的偏見」成為我們思考的障礙,犯人正視利用眾人的「偏見」,使其詭計得逞。

另外,[針的誘惑]裡,「我是說真的。沒有不在場証明的人,他們的不在場証明才能成立;有不在場証明的人,才真的沒有不在場証明。這就是本案的特徵。」在檢察官的苦思下,發現那「不在場証明」本身並不充分的,其實具有客觀事實的限制,所以破案關鍵在於,那些「一點點的不自然」地方。 千草檢察官憑著長年鍛鍊下來的直覺,並把握著案件中的「不自然」地方,鍥而不捨地找出破案機會。

此外,土屋隆夫先生的推理小說,充滿文學風格,尤其是在「盲目的烏鴉」裡,土屋先生是以一篇文學評論作為序幕,引發出某文學評論家被邀約撰寫有關日本頹廢派作家田中英光的評論。於是字裡行間滲透文學意境和評論,絕不是一本單純推理小說。評論家大野由美子說:「優秀的作家具有挖掘出沉潛在人心深處本質的能力。土屋隆夫認為芥川龍之介就是那樣的一名文學家,我認為土屋本人也具備有同樣的本質。他的小說中充滿了推理與餘數、物證與直覺、還有理論與直覺等乍看之下完全相反的對立,有機地交織在一起。最後來個大反轉,呈現出炫爛的美麗。」故此,土屋先生稱推理小說,為「詭詐的文學」。

筆者閱畢土屋先生的作品,他十分忠於謎團的設計,緊扣現實生活的反思,往往吸引讀者墮入其謎團,非動用推理腦筋不可,擺脫謎團泥沼。土屋先生的確是本格派小說大師。

難怪,台灣新生代小說作家陳國偉曾評論,「土屋隆夫讓謎團緊密地與人性及人心貼合在一起,構成紮實的犯罪動機,既具備了寫實層面的批判與反省,也具備了類型小說解謎核心的樂趣,讓犯罪不只是文字中的遊戲,也投射出現實世界的黑暗與深邃。」

圖1:紅的組曲
圖2.針的誘惑
圖3.盲目的烏鴉

Labels:

Thursday, 25 March 2010

花葬---黛玉死亡真相



葬花詞 - 林黛玉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粘扑繡帘。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著處,
手把花鋤出繡帘,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哪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几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
獨把花鋤偷洒淚,洒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圖1:劉心武先生解說,曹雪芹筆下黛玉死亡真相。
圖2:動漫版的黛玉葬花

Labels:

Wednesday, 24 March 2010

中國文學史上終極懸案---紅樓夢八十回後的真故事



2005年,作家劉心武先生已在[百家講壇]節目,他以探佚學方法,首先從秦可卿入手,對於「紅樓夢」的主要人物--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和賈寶玉,逐一逐一還原和解讀。近期,他終於對於紅樓夢八十回後的故事發展,進行探佚推理,還原最接近曹雪芹的文本原意,真是浩大工程。

在節目配樂下,筆者感到一個貴族世家沒落,樹倒猢猻散,一眾女角,包括丫環一一離開大觀園—分別地病死,出家,逃跑,趕走迫婚,守生寡,自殺,被休妻,被凌辱,潦倒……,如此感慨-唏噓萬分。珍惜我們現在所有,家人和朋友等。

Labels: ,

Saturday, 20 March 2010

關於我思與瘋狂的歷史(二) - 笛卡兒的詮釋與理解

在進入對笛卡兒的[沉思]詮釋前,德里達指出,為何福柯要討論笛卡兒。在古代,混雜了其他傳統價值。倘若假設有那種稱為「瘋子」的東西,是可能值得研究。福柯的歷史描述會導致普通卻難以迴避的問題,如斷代,地緣,政治等。故邏各斯一直保持到古典時代出現危機的話,危機就是允許衍生的,次要的,那就是一種雖沒有對立面,卻帶有全部限定性矛盾的邏各斯最原初傳統中發展出來的。此能給予福柯的話語及所有理性-非理性話語,得以普遍意義和合理性。

第二,福柯打算在分裂和歷史自身可能性之間建立一種深層的關連性。而分裂正是歷史本身的源頭。理性通過它排除瘋狂的自由主體性,並使之客體化以建立自身的決斷。瘋狂的必要性,才與歷史的可能性相聯。

福柯對於笛卡兒的詮釋,歸納是樣,第一,笛卡兒希望通過它(我思)表明感官,只能在涉及那些「不易感覺」/「遙不可及」的事物時,才會使人們上當受騙的步驟。除非是瘋子,故笛卡兒原則上排除這個假設。

第二,笛卡兒曾對夢和感覺的剖析,找一個不可被懷疑的基點。而我思克服了。福柯指出笛氏為了避免瘋狂的危險,他便繞過過夢與錯誤的或然性不同另一方式。換言之,夢與幻象在真理的結構中被克服。福柯認為,發瘋之所以不可能,本質上不是它作為思想的對象而言,而是作為思想本身的內在性,和思想主體而言。瘋狂作為一種不可能而遭到驅逐和否定。

德里達說出,福柯企圖將妄想和瘋狂從感性與夢幻中分離出來的。且它們哲學意義/方法論功能去進行隔離。德里達對於笛卡兒的理解,基本上他同意笛卡兒的「沉思」過程,笛卡兒目的,就是說明「知性」的單純性和普遍性之確定。所以沒有任何一種感性物,可以在「懷疑」面前得到驗証。所有表象系統,皆源自感覺的」觀念」都被排除在真理範疇之外,瘋狂也是一樣,無可避免。

其次,對於福柯所引用精神錯亂的字句。德里達也引用笛氏如此說,「不完全信任那些曾經欺騙過我們的東西,是一種明智。」笛卡兒的潛台詞是告訴讀者,「既然我在寫作,你們能明白我的,我不是瘋子,你也不是瘋子,我們都是明智之列。」換言之,笛卡兒是請求讀者的認同。倘若他以裝作安於自然的論述便安好,使讀者難以認同感。更重要說明出我們有一共同經驗比瘋狂更普遍,就是睡眠和夢境。

關於德里達說明,福柯對於笛卡兒的詮釋,以及他自己對於笛卡兒的理解,筆者只能簡述到此為止。

Labels: ,

記易文電影座談會

於去年(2009)四月十一日,一場由電影資料館主辦,易文電影座談會。講者有影評人舒琪,中國文學教授黃淑孄。內容如下:

黃淑孄說,在易文的電影裡,甚有南來文人情懷,如透過啞巴之自由。而且以女性為電影主題。如在情深似海,曼波女郎等,反映出葛蘭與易文拍檔下,產生化學作用。它們的特色,又善於描寫男女曖昧關係。又反映都市充滿著危機,不少電影以舞女/歌女為主角,卻對其不加任何道德判斷。反而呈現感情上焦慮。如小說[閨怨]裡,描寫情人,丈夫,妻子三者的關係,他的敘事手法,以女性內心獨白,道出矛盾心態(丈夫,使其生活穩定。情人,令其社會),沒有浪漫化外遇。

1951年,小說[金縷曲],他以男性角度,描寫女主角的吸引力,反映脆弱心理矛盾。於是在電影[月夜琴調]中,「一信兩表」手法,充分表達此種脆弱心理矛盾情感。由此可見,易文的雅俗處理方法並不對立,反而可以融合起來。其後[青春兒女]的寫作方式,以個人感情寫文章,非用概念寫文章。反映出他以平衡心態,融合各方面。

影評人舒琪則說,從易文背景出身,我們可發現,他非學院出身的,並沒有受到正統電影訓練。1934年[一夜風流]得到啟蒙。何非光,劉納歐等(右派)影評人曾提倡電影為享受。易文以寫作出身,其作品十分嚴謹,描寫人物情感。實在具有文人導演之稱,使到電影更具一種文學性。

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拈花惹草,浪漫聲色。於是故事背景,多以風月場所發生,表現出情欲和理智之爭。如[小白菜]裡,層次漸進—屋,門,簾,帳。我(舒琪)個人認為,在[海棠紅]裡,李麗華的演出甚好。

而[溫柔香]中,林黛初次到訪張洋那一情節,從光影和空間使用,使我(舒琪)十分感到易文對電影語言運用利害。同時,易文也懂得與藝術掛鉤,以愛情為輔助,處理各種男女關係,三角關係。最後在[星星-月亮-太陽]裡,可見他利用廠景,燈光,人物和物件移動,場景大小,描寫出女性間友誼怎樣建立。

Labels:

Tuesday, 16 March 2010

關於我思與瘋狂的歷史 (一)

有一講座,主題是德里達和福柯對於「瘋癲」爭論。筆者便閱讀他們的文本。關於那次爭論背景如下:話說福柯出版他的[古典時代瘋狂史],內容大概討論:古代人類社會怎樣看待「瘋癲」問題,他的研究發現在古代社會裡,正常人和瘋子可以和平共處的,不用隔離。可是,中世紀以後,即啟蒙時代,出現精神病院,捉拿和隔離瘋子。為何?正是福柯指出,現代社會發展是基於理性,所以一切是「理性」做的好事,應該要還「瘋癲」一個清白。

作為後輩的德里達,為此書寫評論,寫了[Cogito and the History of Madness]。評論重點:瘋子可以「清楚清楚」陳述或說明他自身的問題嗎?真是「一語道破」福柯的破綻。(如果瘋子可以清楚陳述他自身,表示他不是瘋狂。要麼我們認知過程出現問題。)

後來福柯先後寫了兩篇文章,回應德里達:
1. Reply to Derrida (語氣溫和)
2. My Body, This Paper, This Fire (語氣憤怒)

德里達於[我思與瘋狂的歷史]的理據,首先,德里達先禮後兵,向福柯寒暄。第一,他陳述福柯所寫的[古典時代瘋狂史],發生基本問題。福柯希望將瘋狂成為該書的主體-主題,讓瘋狂以自身的經驗自述,那麼在它的權威下發言,不是用理性的語言,而是精神病學的語言。等於將瘋狂客體化。瘋狂只能在這種精神病語言中,沉默起來,並回到「沉默」原點。它可算是「沉默考古學」。在福柯那種「沉默考古學」的進路發展,為了找回清白並擺脫與囚禁了瘋狂的理性和政治秩序合謀。必然排除精神病學。

第二,就歷史而言,這種沉默仍未能在語言-秩序中確定,無法提供有力說明。那麼便訴諸理性,它只允許人們訴諸計謀和策略。等於在絕對理性面前,說明理性的某種歷史規定性。亦以古典理性的歷史形式出現的反理性的一種革命,對於理性的革命只能在理性中進行,這與黑格爾的相合,既反理性的,又被理性內部消除。因此那種[沉默]考古學是不可能。

接著,德里達轉向,針對福柯如何詮釋笛卡兒的[沉思錄],作出批評。同時,他也提出如何理解笛卡兒。結果成為雙方爭論的焦點,十分精彩和慎密。考驗大家的哲學基礎是否通明和穩固。

Labels:

Saturday, 13 March 2010

閒逸神遊記



好些日子以來,學院方面出現問題,哈利開始他的寫意生活。他也翻閱在他書架上的書籍。許多的是文史哲類別的書籍。他隨意地取出來看看,原來部份是已看了些許,書簽還在裡頭。其中有<聖靈的引導><神做事的法則><成大事必須九種能力><柏楊版資治通鑑--第六卷><華夏諸神佛教篇><開啟理性之門>,康德的<道德形上學的基礎><實踐理性批判>。有些已經閱畢了。

忽然,哈利想浪遊起來。作為他者的存有,邁向未知的地方。偶爾,在那裡發掘和體驗,甚至悟出箇中道理。那麼,哈利動身走著。他好像公路電影裡的主角一樣,坐火車,乘公車,步行,走著走著。到了車站下車,看到一建築物,灰黑色的,有拱形天幕設計。走近些,發現原來是康文署的建築群體育館,游泳池,公園和圖書館。哈利走進裡去,拿起攝影機拍照一番。


而圖書館看似平凡簡單的裝潢,圖書館的基本設施都具備,兒童圖書館,報刊閱覽室,自修室等。但來到一樓的成人圖書館範圍,哈利驚喜起來。原來這裡是以古羅馬圓形廣場式的空間,揉合現代簡約室內設計。牆柱並沒有什麼雕刻和圖畫,全是白色的。部份牆身間隔是木板,水晶磚,落地玻璃。所有書架按著圓環形擺放。圓心部份是一個貫通上下層管子,中間用玻璃分隔,管道旁邊是黑色的環狀桌子和椅子,供讀者使用。


走到落地玻璃部份,可以看外面的游泳池和公園,再往遠觀看,就是廣闊海景和八嶺山。讓哈利心曠神怡起來,坐下來,邊觀看外面景色,邊翻閱書籍。多麼的寫意。一會兒,哈利放下一切,閉上眼睛,一切都靜下來,呼吸慢慢調節,心也漸漸安靜下來………萬物都隨之寂靜了。意識沈睡了。我思-此在-本心,卻半夢半醒中浮現。祈求祂者,盡訴心中情,祂者是祂者,不可言說的。頃刻,哈利甦醒,心靈平安甚之。


圖1:落地玻璃部份

圖2:圖書館的室內設計

圖3:外面的景色


Labels:

十二曲 之 世難容(寄妙玉)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間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視綺羅俗厭﹔
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
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臟違心愿。
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
當聽取劉心武先生以<靖藏本石頭記抄本>的脂硯齋獨有批語,進行推敲妙玉的結局,可能是犧牲自己幸福,來拯救或換取賈寶玉和史湘雲的兩人安全。驚嘆妙玉如此氣質高尚,竟敢於犧牲個人幸福。偉大的情愛乎耶!!難怪曹雪芹把她立入金陵十二釵之一。
圖1:妙玉的形象
圖2:關於妙玉的經典情節--她將自己私伙的綠玉斗,給寶玉喝茶。

Labels:

Saturday, 6 March 2010

紅學-曹雪芹密碼



近日來,賦閒中,拿起了不少書籍來閱讀,其中有基督教神學,靈修學,哲學,還有內地作家劉心武先生的紅學研究,使筆者著迷了紅學。劉先生以探佚學方法,在紅樓夢前80回,即曹雪芹原著部份和脂硯齋評著的版本,字裡行間,進行一系列文學,歷史和文化方面推理。他甚至連一些表面看似過場細節和人物對話,配合康雍乾三朝的歷史,以及紅學前輩的研究,發現紅樓夢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有真實人物原型,事實原型。作者曹雪芹果真用心良苦乎!!他將自身所經歷,嘔心瀝血地寫出其家族興衰故事。眾讀者都驚歎[紅樓夢]不愧是一本曠世名著。

Labels: ,

Wednesday, 3 March 2010

構成故意要件 -「認識」

.成立故意之要件

故意非僅止於單純的認識具體的構成犯罪事實一點,而必係於認識之外,尚須有為行為之意思(決意),且此兩者之間,須有密切的內在的關聯關係。故構成故意的要件有二,其一為認識(認知);其二為意思(意欲);茲分別說明之:


(一)認識:所謂認識,乃是知識上或經驗上之作用觀念,亦即「心象」之「再現」也,即是探討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事實的認識


故意之成立,以認識犯罪事實之發生為其對象,而犯罪事實可區別為二:其一為狹義的事實.即適合於構成要件之具體的事實,亦即構成犯罪之事實;其二為狹義的事實以外違法性的事實。而所謂認識(認知)乃係對於構成要件的違法事實之認識也。


1.構成要件的事實之認識:為成立「故意」起見,不特行為者對於構成要件須有認識,而以認識其事實發生為必要。若構成要件係由數個要素而成者,行為人則主觀上必須對於其全部客觀事實皆有認識,始足成立故意。易言之,構成「認識(認知)」,必須認識構成犯罪事實之全部。例如關於放火燒毀現供人使用之住宅,為適用較重之刑法第173條第1項規定起見,因為此須以該行為者曾認識此住宅現時是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在有人在內居住為必要者,即可。


惟認識適合於構成要件的事實,並非僅認識其物理上的事實為已足,尚應在構成要件的概念上認識其事實,亦即須構成要件的意義,換言之,行為者對於其所認識之事實的概念,必須適合於構成要件上的概念,蓋因即使認識一定之事實,若不以該事實所具有之概念認識該事實,則不能稱為有真正的認識該事實,且亦不能謂為具有表徵行為者之性格故也。另外如認識故意係表徵行為者之反社會性格,則行為者之認識,如能達到表徵其反社會的性格之程度即已足。易言之,行為人對於法律所規範的要素(即規範的構成要件之事實,如偽造文書罪中所謂的「文書」以及猥褻罪所謂「猥褻行為」之概念或意義等),不以正確的認識並理解其法律概念及意義為必要,祇須依據在日常社會生活上通常所使用之概念,以及認識其法律的概念及意義,並理解其社會的意義即已足。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