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0 June 2007

慶回/歸

"~~~小天地~~創天地~~不捨不棄~~始終有你~~"
起初,感覺良好的。
可是,接近六,七月時分,在任何地方,都播放著那歌曲,實在令人厭倦了!
一個有素養的地區,實事求是,不用那般的宣傳。

過去一些日子,鄰近地區,為了經濟發展而不斷實行圈地運動。
已經有不少人無家可歸了。
對於一些無家可歸的人士,唱什麼,說什麼,都沒有用。
過去十年,市民大眾有目共睹,心裡很清楚。

來吧!大家一起罄祝回歸吧!!
"起來,我們不做奴隸人民~~"

Labels:

Friday, 29 June 2007

風聞直布羅陀


在6月27日,筆者的親友,剛從歐洲的雙牙—西班牙,葡萄牙回來。
他本次是遊覽西班牙,葡萄牙,給他不少體會。

其中,是西班牙南端的半島--直布羅陀(Gibraltar)
大家知道,直布羅陀,乃是英國的屬地。
所以半島上的建築和設施,充滿著英國風格。
據親友說,起碼,半島上的標語,溝通語言是英文。
是故,格外親切。

由於是英國的屬地關係,加上暖和地中海氣候。所以有不少英國人和英籍人士居住在此。
而直布羅陀政府,規定除了英國人外,所有外國人一律禁止置業。
如果非英籍人士要在直布羅陀工作,須持有效工作簽證。

直布羅陀的經濟以服務性產業為主,其中以金融和旅遊業為最重要,
不少英國銀行和國際銀行在當地設有辦事處,直布羅陀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由於當地不設利得稅等稅收,更吸引不少書商和線上遊戲商前來直布羅陀設置據點。
說到這裡,是否像現在香港所發展方向呢?
因此,又一個強政勵治與有效管治的模範。

時間的女兒,從不會重覆她的打扮。
她也從不會說"如果","假如"的詞彙。
她是飽嚐風傷的女子。
她看著時光伺服器,忽然地說:"十年又如何?"
"直布羅陀啊!!實在太遙遠了。"

Labels:

Wednesday, 27 June 2007

山雨欲來的脅/迫

上星期日(24/6),在崇拜後,與弟兄姐妹們分享。
其中與某位姐妹聊天,談及她的近況。
她說現職的公司裡,同事們都是以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人士。
因為她的老闆嫌香港人的薪金高,基於成本效益的,便聘請內地人士。
霎時間,使筆者心裡感到一種無形的脅迫感。

其後,筆者再到"田野""搜集情報",據六婆的姐妹三姑口中獲悉,
常有不少操流利國語的人士,出沒中環,金鐘,灣仔等甲級商業區。
那麼,過去的是港人北上工作。相信來臨的日子,乃是內地人士來港工作,
而且,將會陸續增加。換言之,中港兩地進一步緊密和融合。
真是值得慶賀。”感謝你~~~小天地~~~香港始終有你。”

其實,內地人士來港工作的現象,反映了某些事實。
一方面,香港部份行業,缺乏人才,需要輸入專才。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香港人口結構問題—老年化,低出生率。

不過,最重要是,土生港人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下流化,邊緣化。
是故,作為土生港人,唯有不斷力爭上游,持盈保泰,才有保障。

我們也不必太杞人憂天。我們土生港人的素質,十分優秀的。
不少北上工作的土生港人說,內地的發展,確實一日千里。
不過,那些發展的建設,都是由優秀的土生港人負責的。
所謂”有危有機”,即使面對邊緣化,土生港人仍有發展的空間。
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是,香港還有什麼優勢?

香港人的優秀素質,有賴"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現在回歸十年,那麼,真的應該多謝前人。

Labels:

Tuesday, 26 June 2007

真正強政勵治的典範


書名:約翰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
作者:汪熙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主要講述,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歷史。
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發展,我們一方面認識到英國東印度公司是如何成立,
又如何與英國政府,建立曖昧的關係。
另一方面,認識到英國如何蠶食鯨吞印度,成為殖民地。

筆者認為本書,重點是英國人如何對於外邦的印度,進行有效殖民地管治。
英國政府那種恩威並施管治手段,部份充滿血腥與詭詐。其中,提及鴉片貿易問題,與清政府交涉對華通商。此成為鴉片戰爭的原因。 不過,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英國那套恩威並施,對殖民地管治方式,確實有效的管治。

大家可以舉一反三,明白其後英國是如何在其他海外殖民地,進行管治。
包括非洲,東南亞,中東,還有我們所在地--香港。

其實,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管治模式和歷史,是值得研究課題。
不少留學英國人士,如陶某人,王慧麟先生之流,分別先後地提及。
甚至今日的匯豐銀行,太古洋行,馬莎百貨,怡和洋行等英資企業,也是如此運作。
當我們了解那套管治模式,便會明白英國人的政治學和管理學精神。
從而有效地改革偉大祖國的管理文化。

畢竟曾在大英帝國管治下,而成長的我們一代,心情實在很複雜。
即使政治(不)正確的話,也要說一句,事實勝於雄辯。

回歸十年又如何?
我們香港人心裡清楚,天天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中產下流化,貧富漸漸懸殊,整體生活質素確實漸漸差了。

昔日我們童年在大英帝國管治下, 生活太平,安定繁榮,真是和諧社會。
Thank you, Sir!

延伸閱讀書目:
王慧麟著,<閱讀殖民地>
志誠 .雨川.宋昱 合著,<大英帝國從殖民地撤退前後>
布賴恩.拉平(Brian Lapping)著 ; 錢乘旦, 計秋風, 陳仲丹譯,<帝國斜陽>

Labels:

Monday, 25 June 2007

環球金融.地方智慧


書名:滙豐金融帝國:一百四十年的中國故事
作者:劉詩平
出版:中國方正出版社

"......,恆生指數上升261點,港股成交量接近390億。主要是銀行股帶動大市。匯控(005)升......."
作為香港人的我們,對於那間香港銀行認識有多少?

大家都以為匯豐銀行是在英國倫敦建立。原來匯豐是在1865年香港和上海建立,是真真正正的香港品牌(Hong Kong Bank!!),如果要推介香港品牌,什麼李錦記,什麼維他奶都要讓路。

匯豐銀行不僅長期雄踞中國,而且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外資銀行。自1865年,滙豐先後在香港和上海開展營業。此後,盈利日益增多,資產不斷膨脹:由當初500萬港元起家,到2005年底資產超過15000億美元;從成立10年後一年純利不到50萬港元,到2005年純利超過150億美元;從一開始租借他人的樓舍經營,發展到目前在全球7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龐大的金融帝國。

現時,匯豐集團是第二大的金融機構,僅次於花旗集團,擁有超過140年的歷史。
本書是全面、系統地講述了匯豐銀行這家世界頂級金融機構140年的精彩故事。在它的歷史上,既有在多次環球經濟大恐慌中的死裡逃生,也有過坐享太平洋戰爭爆發帶來的巨大利益;既有與封建社會中國政府的合作與金錢掠奪,也有在香港的成功轉型和建構自己的金融帝國。
總之,在命運的金融大海上,匯豐常常能夠破浪前行。本書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生動的記述。也探尋了它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及其"稱霸"的蹤跡,揭示了其在時代變遷和世事沉浮中基業長青的秘密。

據聞,交通銀行副行長葉迪奇也把該書籍推介給交通銀行行長李軍。
這本書適合長期投資匯豐的人士有幫助,(難怪其股價一直高企!!)
而對於一個喜歡閱讀的人,簡直是個資料寶庫。

最重要的是,作為香港人的我們,應該值得自豪!!
HSBC 環球金融.地方智慧

Labels:

Saturday, 23 June 2007

觀話劇<天下圍攻>



6月22日晚,筆者觀賞,由好戲量劇團主演的<天下圍攻>。

故事乃改編自著名挪威劇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劇本<人民公敵>。
內容大概,講一個濟世愛民的醫生,為揭發事實真相的故事。

基於劇場是四面的原故。場地的佈置和設計,好像樂高積木一樣,都採取以簡約,立體方式設計。反映設計者的心思。(如上圖)而各演員利用場地的那種擺設,便以行動配合,擴充場景空間。突出他們的演技能力。

劇團故意選擇在6/4到7/1間的,負責人說是,給予觀眾一些啟發和思考空間。
因為在劇中,醫生打算揭發事件真相,卻遭到政府,群眾的打壓和抨擊。有人向他遊說妥協,有人要他離開該城。而對於觀眾來說,小城和醫生都面臨著一場顯而易見的災難,但當地的社會,卻不願意面對事實。

是故,這部話劇的主旨是,說明個人有時可能比群眾更加「正確」,大眾則是無知和錯誤的。

在香港的環境下,對我們的啟發是,若果我們所堅持信念,真理是正確的,可是群眾則持反對意見,我們該怎麼辦?是否繼續堅持下去?還是尋求妥協?

筆者認為,若果群眾變得盲目的,非理性的時候,便失去可溝通能力和公信力。
顯出真理是正確性,貴重性。我們更必須付出代價,繼續堅持和捍衛下去。

基督宗教的信仰也是如此,作為基督徒,有時為了信仰的緣故,必須堅信下去。




Labels:

Friday, 22 June 2007

信仰的類比


書名:<信仰的類比:巴特神學與詮釋學中的修正與顛覆>
作者:歐力仁
出版:文字事務出版社

巴特就是卡爾.巴特。卡爾.巴特(Karl Barth,1886-1968)是瑞士基督教神學家,被譽為與加爾文、路德、亞奎那和奧古斯丁齊名的神學家,以及20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

本書共分八章。從內容區分,大致上可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巴特的聖經觀,社會/政治神學(第一至三章)。第二部份是巴特對於神學自由主義間的反思和爭論,以及其神學詮釋學基礎(第四至六章)。第三部份是巴特神學詮釋學的影響和發展(第七至八章)。主要論及巴特的聖經觀和聖經詮釋學。

關於巴特的聖經觀是受到許多學者批評焦點之一,尤其是極端保守派神學家,部份加爾文主義/改革宗學者,以及部份華人教會學者,例如華人牧者馬有藻,美藉荷裔神學家范泰爾(Cornelius Van Til ,1895-1987)。他們對於巴特的神學批評得最厲害。到底巴特對於聖經的看法如何?

首先,巴特的聖經觀是與道的神學密不可分。在其巨著<教會教義學>(Kirchliche Dogmatik)卷一,指出道有三種形式--宣講的道,成文的道和啟示的道。

所謂成文的道,就是聖經。巴特視聖經為舊約先知與新約使徒對啟示的見證,兩者所見證的內容相互呼應,並不牴觸。從某一角度來看,聖經不是上帝的話,而是人用筆墨寫下的文字。此就是極端保守派神學家批評所在。(什麼?竟然說聖經不是上帝的話?是人所寫文字,有無搞錯!!)

那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所留下的優良傳統—唯獨聖經。宗教改革家堅持以聖經的內容作為信徒的認信(Confession),以此來為啟示作見證,作為順服上帝的記號。

故巴特所講的見證一詞,一方面暗示聖經不等於啟示本身(聖經=/=啟示本體),因為聖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雖然新舊約聖經由六十六卷書,又由不同作者寫成的,但是他們所見證的內容與對象(耶穌基督)是一致。因為書卷的內容都是由同一位啟示者所默示的,並透過啟示的直接領受者(先知與使徒)傳達給讀者(間接啟示)。因此聖經的確是用人的語言所寫,並以人的概念來表達,甚至有錯誤存在。(但是大家注意!!巴特提醒我們不能就此藐視聖經和其權威性!!!)

聖經中所記載的歷史事件不是啟示本身,只是上帝向世人啟示的途徑(好像道路上的路牌)。因為啟示不是靜態的文字,而是上帝主動的自我彰顯之行動。因此,有不少閱讀過聖經的人,也有聽過關於耶穌事跡的人,但是為何他們卻未曾遇見上帝。重要理由就是眾人仍活在罪裡,正如基督所說,有耳卻不能聽。

大家嘗試,從客觀角度來看,尤其是站在非基督徒角度來看,聖經的確是一本書本。巴特認為,聖經之所以成為上帝的話,是因為人皈依基督,相信祂的受苦,承擔你我的罪而死,死而復活,不再受罪綑綁,順服上帝,成為基督徒(即是特殊啟示)。其後,基督徒不斷靈修,心意更新而變化,深入認識和效法基督,這樣聖經的文字(死)才成為上帝的話(活)。換言之,因著上帝的啟示,基督徒在閱讀聖經(靈修)時,就在啟示之中,與上帝相遇同行。

最後作者(歐力仁教授)重申,巴特並沒有擺脫宗教改革的聖經觀,而是積極地回復它的精神。重新服膺聖經的權威之下,並尊重聖經自由。他要求教會謙卑地承認一個事實:除非藉著由聖經所揭示的基督,人無法認識上帝。是故,不能像部份學者在情感上片面地的理解。

由於本書是作者在過去三年來,對於巴特神學詮釋學研究的匯整。並不是對於巴特神學思想全面性研究。是故,適合對神學有一定程度認識的讀者。

Labels:

Tuesday, 19 June 2007

一件愛好閱讀的小事


一個炎熱的星期六(去年7月22日),筆者乘坐火車,由旺角回沙田去。
前往羅湖的列車來了。步進涼快的車廂裡,站立列車右側的閘門處,
一名年輕女子卻站立對面,手裡拿著一本書刊,
起初以為什麼<便/利>,<快/周>,等八卦/時尚周刊。
不為意地察看之。
竟然是日本歷史小說家山岡莊八所著的<伊達政宗>袖珍本!!!

伊達政宗(1567-1636)是何許人也?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大名(諸侯),著名軍事家與權謀家。
也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最後一位英傑。

在三歲時,因疱瘡的緣故致使右眼失明,被世人稱為"奧州的獨眼龍"。
他於十八歲繼承伊達家家督之位,經歷兩場決定性大戰(人取橋之役,摺上原之戰)。七年內稱霸奧羽地區(今日本的東北地區--宮城、岩手、青森、秋田、山形和福島六個縣),獨霸奧州66郡中的半數以上領地。奠定北國戰將的地位。

後來又以出色的外交手腕與個人魅力,在豐臣與德川兩雄政權中周旋,一心與兩雄爭奪天下,且又獲兩雄的榮寵賞識。在結束戰國亂世的最後一戰(大阪城合戰)後,政宗更是得到了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康親手頒發的“百萬石墨付”(百萬石的許可文書),因而保有奧州舊領地。在家康死後,政宗已沒有爭奪天下的想法。成為全日本最大的外樣(非親屬)大名之一。

筆者看到她專注閱讀<伊達政宗>的樣子,心裡霎時振奮起來。
心想"小姐,你真是個愛好閱讀的人也。"
"原來你也喜愛閱讀歷史麼?"
"日本戰國群雄中,你喜歡哪一個?"

忽然“下一站是沙田”廣播響起,
懷著那份敬愛和愉悅心情,步出車廂去了。

(註:圖為電動遊戲戰國BASARA中的伊達政宗之造型,十分Cool!!!)

Labels:

Monday, 18 June 2007

都市中的街角










都市裡何處還有淨土?還有特色的街角?偶然給筆者發現了。

Labels:

Sunday, 17 June 2007

左右之分(二之二)--華人教會的左與右


左派的基督教,又稱自由派,新派。
基本立場是開放,理性,支持多元化,自由主義,以人為本等理念。
以教會的用語而言--事事關心和包容,彼此相愛,愛人如己。
十分強調神的愛,而少談神的公義和委身。
其背後神學思想理論,都是自由派(主義)神學,部份解放神學,聖經歷史批判學。
即是以人文科學方法詮釋聖經,以哲學建構神學。換言之,一套以人為本的神學。
代表人物:部份中大的教授/講師,如胡#茜,李*昌。部份聖公會主教,部份循道衛理公會牧師,馮$智/活,部份中國內地基督教研究學者,如劉小楓,王曉朝,卓新平等。
代表團體有以中文大學為基地的基督徒學會,中國內地大學基督教/宗教研究所。

整體上,他們完全是延續自啟蒙運動以來, 18世紀末的自由派主義神學的路線。
即受啟蒙思想,康德哲學影響的神學,如德國的”教會王子/靚仔神學家”士萊馬赫(F.D.E.Schleiermacher),立敕爾(Albrecht Ritschl),哈納克(Adolf Harnach),田立克(Paul Tillich),奧地利天主教的拉納(Karl Rahner)等等。是故,近代無神論之父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曾批判地說:”所謂神學,是人類學。”(人自我的投射)

自由派人士均是學者出身,且在大學書院裡,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較少提及靈修禱告,事奉教會。因此神學研究方面十分豐富和扎實。鑑於發展方向是偏以人為本,又以關心社會為鮮明旗幟,其政治立場是親/自由主義。態度是支持多元化和包容的。於是與不少政治自由主義者,或政治左傾人士一拍即合。彼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

**鑑於部份人士部份均是知名人士。首先,筆者聲明無意批評他們,只是針對他們對於政治和宗教的立場和言論。大家有必要"聽其言,觀其行"。

他們的政治立場是自由主義。重要的是他們佔據各大傳播媒介,因此他們的個人意見,得到有效地傳播。在民主和言論自由合理化大環境下,可以大肆評擊一些人士的守舊又無知意見,以及影響市民大眾對於某些團體/教會的觀感。某些團體/基督教保守派漸漸成為眾矢之的箭靶。教會和反對者無法反映其意見之真確性。

至於, 右派的基督教,又稱基要派,基督教原教旨主義。
基本立場是以神,聖經為本,唯獨聖經,福音主義,重屬靈,少談理性。
以教會的用語而言—廣傳福音,靈修禱告,委身事奉教會。
十分強調神的恩典,高舉神權。傳福音,禱告,教會事奉。
其神學思想理論,都是基要派,福音派,部份靈恩派,加爾文主義神學,正統原文聖經研究。即是以教會正統方法詮釋聖經,以聖經與有限度理性建構神學。換言之,一套以教會為本的神學。
代表人物為宋尚節,王明道,倪/析聲,馬有藻,章力生。部份天主教主教和修士。
代表團體有大公宗派教會—信義宗(路德會),改革宗(長老會,歸正宗),浸信會,宣道會,播道會,五旬節會,(部份)聖公會,(部份)循道衛理公會,甚至以倪/析聲,李/常受為首的基督徒聚會所。(注意!倪/析聲,李常/受的神學是屬異端,而立場是極端右派。)。

他們的政治態度是不理會政治,或者保守主義。
他們均是教牧人士,只專注教會事工,信徒屬靈情況,關心有沒有傳福音。不問社會時事,如何對教會和信徒的影響。對於一些社會時事,採取一種類似出世,自說自話態度。沒有深入了解事情始末情況下,妄意批判事件。

往往發生這樣的對話----
“你好,我想表達一下意見,今次中大學生做得不對。學生報不應該有情色版。”一信徒說。
那主持人道,“你有沒有看過中大學生報?”
“沒有。”
“先生/小姐,你應該先看看。在西方的大學裡,都很開放地,對於情色的議題,已有不少討論。香港又話國際大都市,為何仍然封建?作為大學生,理應敢於討論。我們給他們機會。不應妄意壓制他們。你又沒有看過中大學生報。還是先看看學生報。”那主持人。
“大學生應該道德高尚……大學生不適宜。…” 信徒理虧地說。

或者在教會,可能會聽到一些教牧人員這樣說:
“…….大家看,那些人無知地批評聖經,聖經是神的話語,是無誤的。兄弟姐妹好好靈修,讀經,傳福音。不要被迷惑。……”

是故,完全沒有認真地面對信徒境況與挑戰,以及積極理性處理回應問題核心。在現今社會,面對那種局面,叫基督徒該怎樣活出基督的樣式?

Labels:

Saturday, 16 June 2007

左右之分(二之一)

關於左右之分,是政治學上的區分。起源是在法國大革命,國會議員們對於如何處置法國皇帝路易十六一家。大家分別表態在議席上。
坐在議會右邊,都是主張從寬,應該革除皇帝實質權力,保留皇室身份。像英國。
坐在議會左邊,都是主張從嚴,應該處死皇帝一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從此,所謂左派,右派之分因此而來。

後來發展到意識形態方面,即是思想/行為上的區分。
左派代表是開放,進步,革命,急進。
右派代表是保守,守舊,改革,緩慢。世稱為”保皇黨”。

跟著,再細分為激進和溫和。如下表:

激進左派(極左)
溫和左派
中間(偏左/偏右)
溫和右派
激進右派(極右)

不過,有例外的。大家都知道,信奉共產主義的人士,均稱呼"左仔"和左派。
為何我們又稱呼他們為"保皇黨"呢?是否有矛盾?
因為自馬克思,恩格斯的倡導。當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一套代表著自由,進步的思想。
所以那些共產黨黨人,也認為自己代表先進,進步。自稱為”左派”。
可是,當他們奪得政權,建立政府。便要維護自己的權力和既得利益。打擊其他反動勢力。他們變成守舊,改革的集團。換言之,他們是”名左實右”。那麼,我們又稱呼他們為”保皇黨”。

以上是左派,右派的基礎認識。 (待續)

Labels:

左右之分--前言

早前,中大學生報事件,發展到<聖經>等一些文學著作遭受審查評級。
接著,同志嘉年華…….一波又一波的道德議題,相信不斷持續中………

自從賭波合法化,同性戀問題,性傾向歧視例立法,肛交事件,包括性倫理問題等重大社會議題以來,作為基督徒,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那些大事大非的社會議題?結果無非有認同,有反對。

不過,部份華人教會對於那些議題,處理態度和手法。
筆者實在感到有點憤慨和抱怨。
憤慨的,是指對於基督教的左派而言;
抱怨的,則是對於基督教的右派而言。

有些話必須在此說明清楚,就是本文的部份內容可能涉及政治立場和華人教會界。所以希望各位弟兄姐妹,務必抱有極客觀,理性和持平,略帶沉重態度,不斷細心反覆思想。

到底基督徒是…
基督宗教的理性主義者?欠缺理性的道德教徒?還是……
教會發展的路向是….走向開放,還是保守?

Labels:

Tuesday, 12 June 2007

通識與閱讀(二之二)

上次與大家分享有關香港的閱讀文化。談及我們正邁向知識型社會發展。現今大/學生有多少能夠"融會貫通"或”旁徵博引”。所謂"融會貫通"是涉及一個社會對於求知慾,教育重視和科際整合程度。

台灣的林鴻信牧師--當今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的弟子,曾經分享他的留學見聞。就是有一次會議上,一名科學家與神學家(莫特曼)侃侃而談,談論有關宗教,哲學,神學,科學與政治等問題。為何一個理工出身的學者能夠與宗教/神學工作者侃侃而談?請注意,他們彼此談論的話題,不是各自所專長的理工科學,神學方面,而是其他專業的學術領域。

據林牧師所說,德國大學生普遍擁有兩個學位(本科系+其他科系)。而大部份選修哲學系或法律系,作為他們第二學位。由於德國的哲學是他們本身傳統。是故,那名科學家是具有哲學學位。在大學時候,筆者曾經分別地,遇到一些雙主修同學。有些來修讀法律學系,有些去修讀其他學系;其中有三位是香港/澳門同學。她們的確很優秀,不但本科系出色,對於第二科系也唸得不錯。(她們真是美貌與智慧並重的港/澳小姐)

筆者無意將香港的大專生與其他國家/地區作比較。也明白和體會香港大專生具有一個學位,己經好不容易。假如擁有兩個學位的,一方面覺得非常利害,值得敬佩;另一方面,真的累極了。而且擁有兩個學位,也需要其他因素配合,如經濟能力,自身學習能力等。一切都要量力而為。因此,說明所謂通識教育是涉及大專學生的求知慾有多少,且對於其他學科知識的涉獵與整合程度。

邁向知識型社會發展,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除了教育外,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文化水平,面對挑戰?就是唯有閱讀,才能提昇我們自身文化水平。原來在德國民眾的業餘時間,大多數是閱讀。那是市民階層/社會接受教育的傳統。已故著名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1900-1999)是個精通柏拉圖哲學專家。原來他從小在市內的圖書室,閱讀相關書刊。他的學識,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出良好閱讀習慣。

相對而言,香港民眾十分缺乏求知慾,對於閱讀習慣也偏向實用。就好像上次跟大家分享,一位的士司機都能大談洛克的情況,實在太少。

最後,筆者只是感嘆香港特區政府,大力鼓吹通識教育,但是並不一氣鼓勵/提倡民眾閱讀習慣。在閱讀風氣不成氣候環境與可預見的日子裡,通識教育事倍功半。

Labels:

通識與閱讀(二之一)


香港政府正在進行通識教育。到底什麼是通識教育?
依筆者所理解的通識是,生活與學科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例如: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可是電影<墨攻>中,墨者革離卻參與戰爭殺人,是否與其兼愛和非攻學說不相符?或者,如果政府將要開徵銷售稅(GST),與投資市場(股票,債券,基金)和社會福利的關係如何?

香港口口聲聲,什麼國際大都會,邁向知識型社會。有多少大/學生能夠"融會貫通"。"融會貫通"是涉及對於閱讀/知識重視和整合程度。
香港普遍閱讀層面,偏向實用方面。這是涉及香港地緣因素(工商貿易)。沒錯,工商知識當然有其實用性價值。但是不能完全幫助我們整合/貫通其他學科知識。

在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常有個誤解,認為資訊等於知識。其實,
資訊不等於知識。資訊,需要經過知性過濾,分析和理性整合,成為知識。(康德哲學的最根本基礎)
有了那些知識,又如何擴大個人的見識和視野?在日常生活中,那麼需要透過閱讀豐富我們見識和視野。

余秋雨曾在《閱讀建議》中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何謂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度。平庸者甚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意的豐富,而他們失去的這一切,光憑一個人有限的人生經歷是無法獲得的,因此平庸的隊伍總是相當龐大。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與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息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數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發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記得一次,某教授和筆者乘坐計程車。在途中,筆者分享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見解。突然,那位的士司機插嘴,作出回應,大談洛克(John Locke)的思想與法國大革命關係。教授便讚許之。也說如果他的學生,像司機大佬那樣,即使有一成都好了。那位的士司機自謙說,自己所知道的都是從閱讀而來。且抱怨自己的唸大學女兒只懂得學校所教的。大學沒教的,其他學科就不懂。她自己又不主動閱讀學習,真是沒水準,平庸。
從上述一件小事可知,閱讀習慣的確使到我們的視野和見識擴大。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為工作和求學,是為了認識人生和生命的意義,及提升自我。

Labels:

文化沙龍

文字部的借還服務地方,在借書,還書之餘,部份弟兄喜歡聊天,於是逐漸成為部份弟兄姐妹聚腳的平台,大部份是成青組。

小弟,覺得那借還服務地方,有點好像歐洲的(露天)咖啡廳,文化沙龍。即是文人雅仕的聚集地。實在一件美事。

作為文化沙龍,必然有不少知識信息流通。既然如此,就讓各方弟兄姐妹彼此分享,大家自己曾經所閱讀的書刊,所觀賞的動/漫畫,電影。或者求學時期的知識,甚至信仰生活上的苦與樂也可以,西門弟兄一樣。

祈望文字部可以成為禧年的文化沙龍,一方面提升弟兄姐妹的通識水平,另一方面增進弟兄姐妹的情誼。

關於文化沙龍的社會功能。請參閱 哈伯馬斯(J.Habermas)著 <公共領域結構的變遷>

Labels:

Sunday, 10 June 2007

The Jonian School(米利都學派)&Thales(泰利斯)

此時哲學主題是探討宇宙的基本質料 即是宇宙論。
宇宙論:於並存的萬有中尋出存有的根源。
而泰利斯是第一位西方哲人。
他認為,宇宙本源/物質為水,水是觸發一切存在者生成變化的唯一實在。所以水:永恆存在而不變不滅。
=>出發點:一切存在者根底究竟有何實在。
方法:實地經驗觀察/哲學思辨(形上學直觀)

自然本身能夠自動生成變化,變化原因來自自然本身之生命。
所以運動者=生命者。水之所以變化萬物,由於水是一生氣活潑的生命原理。 地球如圓本,浮在水上。

Labels:

開幕式


各位街坊,鄉親父老

經過多番掙扎與籌備,

以及各方好友的催促,

小店終於開業了。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本店。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