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2 June 2007

通識與閱讀(二之一)


香港政府正在進行通識教育。到底什麼是通識教育?
依筆者所理解的通識是,生活與學科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例如: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可是電影<墨攻>中,墨者革離卻參與戰爭殺人,是否與其兼愛和非攻學說不相符?或者,如果政府將要開徵銷售稅(GST),與投資市場(股票,債券,基金)和社會福利的關係如何?

香港口口聲聲,什麼國際大都會,邁向知識型社會。有多少大/學生能夠"融會貫通"。"融會貫通"是涉及對於閱讀/知識重視和整合程度。
香港普遍閱讀層面,偏向實用方面。這是涉及香港地緣因素(工商貿易)。沒錯,工商知識當然有其實用性價值。但是不能完全幫助我們整合/貫通其他學科知識。

在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常有個誤解,認為資訊等於知識。其實,
資訊不等於知識。資訊,需要經過知性過濾,分析和理性整合,成為知識。(康德哲學的最根本基礎)
有了那些知識,又如何擴大個人的見識和視野?在日常生活中,那麼需要透過閱讀豐富我們見識和視野。

余秋雨曾在《閱讀建議》中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何謂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度。平庸者甚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意的豐富,而他們失去的這一切,光憑一個人有限的人生經歷是無法獲得的,因此平庸的隊伍總是相當龐大。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與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息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數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發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記得一次,某教授和筆者乘坐計程車。在途中,筆者分享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見解。突然,那位的士司機插嘴,作出回應,大談洛克(John Locke)的思想與法國大革命關係。教授便讚許之。也說如果他的學生,像司機大佬那樣,即使有一成都好了。那位的士司機自謙說,自己所知道的都是從閱讀而來。且抱怨自己的唸大學女兒只懂得學校所教的。大學沒教的,其他學科就不懂。她自己又不主動閱讀學習,真是沒水準,平庸。
從上述一件小事可知,閱讀習慣的確使到我們的視野和見識擴大。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為工作和求學,是為了認識人生和生命的意義,及提升自我。

Labels:

1 Comments:

At 16 June 2007 at 08:51 , Blogger WINGWAN BIG RESTAURANT said...

勁!勁!勁!高!高!高!的士司機好勁!好高!叫好多人感到慚愧!(對吾住,還包括教會的人),好多大哥識得講:浸信會是會眾制,但又有多少人花時間去了解浸信會會眾制背後的理念和神學?真是民主精神嗎?哈........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