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2 June 2007

通識與閱讀(二之二)

上次與大家分享有關香港的閱讀文化。談及我們正邁向知識型社會發展。現今大/學生有多少能夠"融會貫通"或”旁徵博引”。所謂"融會貫通"是涉及一個社會對於求知慾,教育重視和科際整合程度。

台灣的林鴻信牧師--當今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的弟子,曾經分享他的留學見聞。就是有一次會議上,一名科學家與神學家(莫特曼)侃侃而談,談論有關宗教,哲學,神學,科學與政治等問題。為何一個理工出身的學者能夠與宗教/神學工作者侃侃而談?請注意,他們彼此談論的話題,不是各自所專長的理工科學,神學方面,而是其他專業的學術領域。

據林牧師所說,德國大學生普遍擁有兩個學位(本科系+其他科系)。而大部份選修哲學系或法律系,作為他們第二學位。由於德國的哲學是他們本身傳統。是故,那名科學家是具有哲學學位。在大學時候,筆者曾經分別地,遇到一些雙主修同學。有些來修讀法律學系,有些去修讀其他學系;其中有三位是香港/澳門同學。她們的確很優秀,不但本科系出色,對於第二科系也唸得不錯。(她們真是美貌與智慧並重的港/澳小姐)

筆者無意將香港的大專生與其他國家/地區作比較。也明白和體會香港大專生具有一個學位,己經好不容易。假如擁有兩個學位的,一方面覺得非常利害,值得敬佩;另一方面,真的累極了。而且擁有兩個學位,也需要其他因素配合,如經濟能力,自身學習能力等。一切都要量力而為。因此,說明所謂通識教育是涉及大專學生的求知慾有多少,且對於其他學科知識的涉獵與整合程度。

邁向知識型社會發展,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除了教育外,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文化水平,面對挑戰?就是唯有閱讀,才能提昇我們自身文化水平。原來在德國民眾的業餘時間,大多數是閱讀。那是市民階層/社會接受教育的傳統。已故著名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1900-1999)是個精通柏拉圖哲學專家。原來他從小在市內的圖書室,閱讀相關書刊。他的學識,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出良好閱讀習慣。

相對而言,香港民眾十分缺乏求知慾,對於閱讀習慣也偏向實用。就好像上次跟大家分享,一位的士司機都能大談洛克的情況,實在太少。

最後,筆者只是感嘆香港特區政府,大力鼓吹通識教育,但是並不一氣鼓勵/提倡民眾閱讀習慣。在閱讀風氣不成氣候環境與可預見的日子裡,通識教育事倍功半。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