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December 2007

2007成青行山記-2

圖: 在起點處

圖: 舊礦場的倉庫
圖: 登山路
圖: 十字路口

圖: 昂平的風景
圖: 大金鐘山

Labels:

Thursday, 27 December 2007

2007成青行山記-1

圖: 大金鐘山下
圖: 草原中的他 (路人乎?筆者乎?)
圖: 人被光照了,不在黑暗裡。
圖: 忽然當上了[王家衛]來
圖: 在日光中沉思的忽然[王家衛]
圖: 邁向終點去!!
圖: 眺望西貢市
圖: 昂平的山景
圖: 閣樓.窗外.街景
圖: [蘇珊娜]的閣樓,真甚有情調。

Labels:

Tuesday, 25 December 2007

亞略巴古的對話錄—查拉圖篇

一普天同慶的黃昏,店長開始上舖,休息。

忽然,查拉圖衣衫襤褸步行過來,對店長大聲地道:”生日快樂!請給我一點酒吧!!”
“對不起,本店休息了,明天請早吧!!”店長說。
“我要一點點酒,你卻無情對我。在普天同慶的日子,你真個偽善者。”查拉圖大聲道。
“好吧!!你稍候”店長說著,拿了兩瓶啤酒。
“謝謝你,我就告訴你知道,一些事物的本象,不是虛無。”
“請快說。我要打烊。”店長不奈煩說。
“在普天同慶的日子,我們慶祝的誰?大家卻彼此狂歡,尤其那少年人們,胡天胡帝!!我要老實告訴你,不要胡亂買東西。也不要自以為意。……歡樂是應該的,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理所當然。” 查拉圖喝酒說。

查拉圖是誰?
聽說他本是大有學問的人,為了尋道而上山求道。
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成為瘋子,到處行乞,拾荒,吟誦詩歌,塗鴉,宣揚神怪的言論。
他偶爾來咖啡店,乞討食物和酒。店長和侍應給他一些食物,便打發他走。

“………太陽星辰.......即使黑暗..........他他,I am fire..........人生....難免亦....咳!!請不要誤會,他不在我們的世界。我們卻活在世界。世界非我家。豈不矛盾?”
“你指誰?你不要麻煩。我有約會,你到別處吧!!”店長生氣說。
“不是它,是陳大文,是他也你和我的他…….我們在現代生活方式中,那些超自然的信仰已在人們心中消逝,彼岸世界的幻想已在人們心中幻滅了。所以沒有[陳大文]……我們不應再依外力的幻影,人們應該恢復自我的尊嚴、自我的能力、自我的責任及自我的抉擇……而所謂聚會地方已淪爲商業式的公司組織,成爲富人炫耀世俗成就的場所,沒有什麼真正宗教精神……不對,真正宗教只有拜物教。所以大家……購物去。……我們應該認真對待自己,不要當偽君子。要當真小人,對待他人……我們才會快樂。讓我們一起來……擁抱世界吧。有空便及時行樂,欣賞一下音樂,繪畫,藝術,享受人生。我實在說多了。你不要告訴別人。”查拉圖開始作醉道。
“發神經。死癲佬胡說八道,不知講什麼。阻頭阻勢。”店長說。

之後,查拉圖轉身走了,偶爾大聲地道:”生日快樂!!恭喜發財!!身心康泰!!小心香燭!”

Saturday, 22 December 2007

林沛理談《色、戒》

2007-12-18
關於《色、戒》的討論,實在太多。其實問題在於《色、戒》極具有曖昧性。
其曖昧性,分別包括[歷史與個人];[男與女];[性與愛];[文本與電影]等等。 李安更將《色、戒》成為一齣開放式文本(open text),於是大眾沒有達成共識。所以當大家討論《色、戒》時,不是《色、戒》本身,而是涉及個人價值觀。

不如順著此[曖昧性]脈絡去討論。尤其是在華人世界裡,引起議論紛紛。例如某一台灣反對者表示:[此是中國特色的電影,把妓女當英雄,突出其個人主義。]
女主角王佳芝到底為誰犧牲?為國家?為愛情?現實上,湯唯確實犧牲最大。因為在試鏡時,她真的一絲不掛,表現在李安和評審們面前。關於[民族大義]此一議題。在中國大陸社會,對於[民族大義]是非常敏感。絕不可以將[個人感情]高於[民族大義]。好像馮小剛的新片<集結號>,就是講述民族烈士的光榮。相反,《色、戒》卻是表揚[個人感情]。但是,內地那種表揚[民族大義]的手法,實在太過時。(香港)觀眾根本無法接受。而李安則成功地討好兩方面--歷史環境下都有個人感情表現。

若果大家讀過原著,王佳芝是個[有名無實]的[個人],受到其他人擺佈,完全沒有主體性。由此看出,李安將兩者(歷史環境與個人感情)結合。起碼在電影版的王佳芝,對易先生說:[快走。],才有一點自由意志。基本上,王佳芝的[主體性]不明顯,尤其是對於肉體上沒有主見。直至救易先生一幕。還有,上刑場的王佳芝表情是慷慨就義,毫不後悔。可見到李安是歌頌王佳芝;而張愛玲則批判王佳芝。如果大家將<傾城之戀>的[白流蘇]對比一下,便會發現張愛玲十分歌頌白流蘇。她具有主見的。張愛玲認為,女性如果不為自己爭取個人利益,就會被男人或者其他人玩弄。李安的聰明地方,就是借助張愛玲的(文學)外衣,來表現中國現代女性。因此,讓讀者對於原著《色、戒》有不一樣觀感。

第三點是[性與愛],《色、戒》可能是在華語電影中,將[性愛](床上戲)場面提升的一部。甚至成為敘事中心。記得一次與陳可辛導演,討論《投名狀》。其中李連杰與徐靜蕾的[性愛]場面,以傳統的處理方式—隱隱約約。我(林沛理)則對陳導演表示,那是關鍵場面(兄弟因此反目成仇),為何草草了事?應該像《色、戒》一樣,因為華語片面臨[後色戒時代]。之後,給文雋打斷。

我(林沛理)的意思,自《色、戒》之後,華語片對於[性愛]場面處理,不可再以傳統又簡單手法處理。換言之,《色、戒》具有革命性。同時,反映出華人對於性方面的壓抑。香港在華人社會中,是最自由的社會。可是,關於性方面論述,竟然十分虛偽(只講而不實行)。所以華語一線女主角們都無法飾演到王佳芝一角。因害怕被人說不三不四,有無搞錯。反觀,南韓的全度賢,縱使貴為影后毫不介意,角色有需要[裸體]的話,便完全投入。(聞說全度賢是個基督徒!!)

而(部份)香港導演們則無法把握[性愛]場面。陳可辛還對我(林沛理)說,徐靜蕾真的是個美女,但是,陳可辛卻無法將她的美態完全發揮。所以現在電影界發生一種[範式轉移]現象。其實《色、戒》並不是第一部討論[性]的電影。第一齣的華人電影,應該是《小城之春》,你們可見到周旋所飾演角色那種[性壓抑]。第二齣是2006年的《頤和園》(Summer Palace),由婁燁所導演。也有不少[性愛]的場面。且完全表現出女性對性慾追求。大家觀察到,現今中國女性的性慾望演變。

不過,《色、戒》仍然有值得批評之處。我們可以看到,演員們的主動和自發性,但是,不懂得享受[性]的歡愉。因為一切在導演李安的控制之中。於是,發現一種弔詭現象。李安一方面藉以[性]革新了華人電影;另一方面,控制著演員在[性]的演出。既解放[性],又壓抑[性]。因為[性]的力量十分大,具有顛覆性。兄弟反目成仇。由於大眾對於[性]的態度而其意見也不同,爭論是沒完沒了。因此,《色、戒》成為一部自我完善的開放式文本(open text)。

後記:
講座完畢後,不少朋友熱烈地參與發言。當中不乏女性,姐妹。
內容仍是集中[性愛]方面,以及某些場景細節。

(全文完)
圖:王佳芝與易先生的第一次約會

Labels:

Saturday, 15 December 2007

談<神探> (二之二)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

在[神探]電影中,第二個值得討論的主題,便是為何人的心裡有[鬼]?到底一隻?還是七隻?此乃關於[自我]精神狀態,[深層/潛意識],[慾望]等方面心理問題。也就是佛洛伊德與拉康(有譯者為拉岡)(J. Lacan, 1901-1984)所探討的題目。

拉康,是法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哲學家。並以佛洛伊德學說唯一法國傳人為自居。其實,他借用佛洛伊德的學說和概念,建立一套特定的心理學,以精神分析為本的哲學。故此,拉康與佛洛伊德兩人的理論,有頗多類似之處。

正如,所有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一樣。拉康的思想起點,也是對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命題,作出批判。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命題,乃是對於進行哲學的思維者,提供充分的確定知識基礎。以及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磐石。(參考笛卡兒的[談談方法]一書)

拉康認為,笛卡兒[我思]的命題,將[陳述內容的確定性]和[陳述作用的確定性],簡單地合一証明以[思維行動的確定性]。因為[我思]的命題核心是,證明[我在]=[存有]。換言之,笛卡兒將[我思]好像一般外在東西來證明[我在]。因此,拉康指出,笛卡兒所尋求的[確定性]只不過歸結為[自我異化],為此出路只有一條:通往[欲望]之路。然而此朝向確定性的欲望,使笛卡兒懷疑起來,其方法途徑是選擇,導致顯著的[分裂]。


“……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凶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 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 (羅1:29~31)

由於人的[深層]潛意識不被充分滿足。於是[慾望]扭曲了[本我],造成我們精神狀態某程度上[分裂]。而那[分裂]正是影響我們生活/行為。是故,[神探]電影中,劉青雲的角色能夠看到的[鬼],正是人的[潛意識中慾望]和[被扭曲本我]。如佛教的[貪.嗔.痴]三害,或者天主教的[七宗罪]。當然,劉青雲所飾演神探的精神本身有[缺憾],或[被閹割]。可能那[不完整精神],才能夠面對[對方的不完全精神]。

其實兩千年前,使徒保羅十分清楚地,真實地告知我們內在精神狀況。甚至保羅他自己在內。“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做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我是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 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14~24)換言之,人內在精神狀況,真的面對著[兩個律]交戰。由此看來,[自我]真的不是[一體],而是[分裂]的。那種[分裂]狀態正是[慾望]=[罪]所導致

面對[慾望]的引誘。保羅也真誠地告訴我們,真正的出路是[靠主耶穌得勝]。並且藉著聖靈,[順服]祂的引導,不斷[更新內在心靈,克勝罪性]。讓新生命充滿了屬靈活力(羅7:25)同時,反映心理學的盲點,包括[精神分析學],[行為主義]和[人本心理學],無法完全醫治內在心靈問題,因為[罪]的緣故。唯有[上帝]才是我們真正的心靈醫生。最後,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在禱告和靈修,總要求主更新我們心靈,順服祂的引導。

(全文完)

圖: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暨哲學家--拉康

Labels:

Friday, 7 December 2007

談<神探> (二之一)

星期日(12月2日),與弟兄觀賞由杜琪峯,韋家輝所導演的<神探>。
該電影主要以去年震驚全港的[失槍犯案]與[警殺警事件]為藍本。
霎時讓筆者聯想到有關笛卡兒的思想,福柯(M.Foucault , 1926-1984)對於瘋癲的研究,以及拉康(Jacques Marie Emile Lacan)的精神分析。

身為[思想界鬼才]福柯卻在他的研究發現,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正常人]和[不正常人]可以彼此一起生活,並不排斥。所謂不正常人,是指精神病患者,瘋癲人士,弱智人士,同性戀人士和各種性變態人士等等。可是,當到了近代時期,人們將那些[不正常人士][拘禁]起來,進行[隔離],或者[刑事化]。原因為何?

福柯便認為,那問題始作俑者就是笛卡兒。
眾所周知,笛卡兒的名言—[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因為笛卡兒的懷疑式推論,其目的正是為人類社會找出[可依靠的基礎]。
他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正式宣告[我思]=[理性]成為[那可依靠的基礎]。
試問一個作為[理性]為基礎的社會,怎能容許[不正常人]存在呢?

因此,對於理性之外的[不正常人],有必要地進行規範和管制,換言之,將[不正常人]和[正常人]作出區分,並納入合乎[理性]的軌道。結果,那瘋癲人士和各種不正常人士,被[拘禁]起來,並進行[隔離]或判刑。除了研究瘋癲外,福柯還有研究[監獄懲戒制度],[臨床醫學],[知識的起源]。他要告訴我們,自笛卡兒以來,[外在世界]已轉為[表象世界]。也揭露[理性]如何對於[非理性]現象進行種種壓抑,鎮壓的行為

在[神探]一片中,劉青雲所飾演的[神探],正是個患有思覺失調的偵探。真的[神]經質的偵[探]。在他的精神狀態中,可以看出眾人內心的[鬼](真正面目)。豈不是說明,一個患有精神病的人(非理性/不正常人)比[正常人]更加了解事情真相。
同時,反映出每一個[正常人]都有[不正常可能性]

筆者不禁地問:[那麼,什麼是不正常?怎樣才是正常?],
[我自身是否正常呢?可能也是另一種不正常。]
從基督教角度來看,自亞當犯罪以來,罪的害處,實在影響了人們心理精神狀態

(待續)

Labels:

Monday, 3 December 2007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
著作:

A. 方法論:
A) 哲學樹:根(形上學),樹莖(自然哲學),枝葉(應用科學)
a.形上學:
--基本原理 (原因>結果)
--靈魂不朽: 人之內在根本
--上帝性質: 宇宙根本
*上帝為[合理性上帝],並非基督教的上帝(位格,意志)
=>基於理性,而非信仰,是批判。
b.自然哲學:自然科學等等
c.應用科學:倫理學

B) 研究學問:
a. 清楚與明辨(clear & distinction)-->方法出發點
b. 點出問題,且分解(不知,已知,半知)
c. 從簡單問題入手,循序漸進。
*簡單特性:獨特,普有性,單一性,原因性。
d. 漸進部份不可有跳躍,盡量完全論述,周延回答問題。

C) 笛卡兒式懷疑(笛卡兒式形上學):
-->通過[懷疑],找出無懷疑作為出發點,即不可懷疑

a. 感官世界:常識世界會受到[主觀感受]影響,是不可靠的。

b. 科學世界:[感官世界所得量化],形成的常識,即科學,是可靠的
-->夢的論辯: 此可靠的存不存在?就像我們在夢中測量,或者[夢中在火爐旁,感覺很溫暖]。事實上不是的,故不可靠的。

c. 數學邏輯世界:理性合理解數學,是可靠的
-->但是理性可靠嗎? [惡質上帝論辯],故不可靠

※雖然那些不可靠的,而我正在思考/懷疑我卻不能懷疑我的懷疑,那麼值得可靠的,就是我的思考/懷疑咯。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圖: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

Labels:

Saturday, 1 December 2007

不可取代的思想泉源

該怎樣說,筆者的學術背景是法律學系,且大多數老師們都是留學於德國。所以間接地受到德國的影響。加上不少法學理論基礎來自是康德、黑格爾等那兩位大哲學家。是故,開始啟發本人有必要理解他們。另一方面,筆者甚愛好思考的關係,除了主修的法學書本外,也閱讀有關於介紹西方哲學的書籍。就漸漸喜歡上歐陸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然而,德國哲學的精髓就是在於他們的觀念論。即使哲學詮釋學大師加達瑪(Hans.Gamdamer),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傳人哈伯馬斯(J.Habermas),以及先驗語言哲學家阿佩爾(Karl Otto Apel)等等德國哲學名家,他們的思想學說中,或多或少都帶有觀念論的元素。由此看來,若要了解德國哲學,必須先了解一下觀念論的。

其實,德國觀念論是一套非常深奧的哲學體系,深奧關鍵在於其方法論(辯證法),其次是德奧語系的哲學用語。因為每個德國學者,有時自己創造一些學術用語,如海德格的Dasein(此有/此在);加達瑪的「效果歷史」、「詮釋循環」、「視覺融合」;哈伯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更甚者,例如:有學者為研究當代著名社會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的人士,出版一本名叫<盧曼詞典>(Das Luhmann Wörterbuche)。是故,像我們不是德奧語為母語的人士,若要明白那些用語的真正意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面對這樣困難的事情,有些學者便直接學習德語。或者,透過曾經留學於德國的英美學人教導和翻譯著作等二手資訊指導,理解當中的用語真義。可是,感覺上總是無法理解,或未能表達出德語中的哲學真意。無論怎樣,德國哲學思想,好像西方古典音樂裡的巴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華格納,史特勞斯家族等德奧籍音樂家一樣。是不可取代的泉源。

圖:波恩大學一景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