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取代的思想泉源

其實,德國觀念論是一套非常深奧的哲學體系,深奧關鍵在於其方法論(辯證法),其次是德奧語系的哲學用語。因為每個德國學者,有時自己創造一些學術用語,如海德格的Dasein(此有/此在);加達瑪的「效果歷史」、「詮釋循環」、「視覺融合」;哈伯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更甚者,例如:有學者為研究當代著名社會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的人士,出版一本名叫<盧曼詞典>(Das Luhmann Wörterbuche)。是故,像我們不是德奧語為母語的人士,若要明白那些用語的真正意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面對這樣困難的事情,有些學者便直接學習德語。或者,透過曾經留學於德國的英美學人教導和翻譯著作等二手資訊指導,理解當中的用語真義。可是,感覺上總是無法理解,或未能表達出德語中的哲學真意。無論怎樣,德國哲學思想,好像西方古典音樂裡的巴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華格納,史特勞斯家族等德奧籍音樂家一樣。是不可取代的泉源。
圖:波恩大學一景
Labels: 沉思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