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2 December 2007

林沛理談《色、戒》

2007-12-18
關於《色、戒》的討論,實在太多。其實問題在於《色、戒》極具有曖昧性。
其曖昧性,分別包括[歷史與個人];[男與女];[性與愛];[文本與電影]等等。 李安更將《色、戒》成為一齣開放式文本(open text),於是大眾沒有達成共識。所以當大家討論《色、戒》時,不是《色、戒》本身,而是涉及個人價值觀。

不如順著此[曖昧性]脈絡去討論。尤其是在華人世界裡,引起議論紛紛。例如某一台灣反對者表示:[此是中國特色的電影,把妓女當英雄,突出其個人主義。]
女主角王佳芝到底為誰犧牲?為國家?為愛情?現實上,湯唯確實犧牲最大。因為在試鏡時,她真的一絲不掛,表現在李安和評審們面前。關於[民族大義]此一議題。在中國大陸社會,對於[民族大義]是非常敏感。絕不可以將[個人感情]高於[民族大義]。好像馮小剛的新片<集結號>,就是講述民族烈士的光榮。相反,《色、戒》卻是表揚[個人感情]。但是,內地那種表揚[民族大義]的手法,實在太過時。(香港)觀眾根本無法接受。而李安則成功地討好兩方面--歷史環境下都有個人感情表現。

若果大家讀過原著,王佳芝是個[有名無實]的[個人],受到其他人擺佈,完全沒有主體性。由此看出,李安將兩者(歷史環境與個人感情)結合。起碼在電影版的王佳芝,對易先生說:[快走。],才有一點自由意志。基本上,王佳芝的[主體性]不明顯,尤其是對於肉體上沒有主見。直至救易先生一幕。還有,上刑場的王佳芝表情是慷慨就義,毫不後悔。可見到李安是歌頌王佳芝;而張愛玲則批判王佳芝。如果大家將<傾城之戀>的[白流蘇]對比一下,便會發現張愛玲十分歌頌白流蘇。她具有主見的。張愛玲認為,女性如果不為自己爭取個人利益,就會被男人或者其他人玩弄。李安的聰明地方,就是借助張愛玲的(文學)外衣,來表現中國現代女性。因此,讓讀者對於原著《色、戒》有不一樣觀感。

第三點是[性與愛],《色、戒》可能是在華語電影中,將[性愛](床上戲)場面提升的一部。甚至成為敘事中心。記得一次與陳可辛導演,討論《投名狀》。其中李連杰與徐靜蕾的[性愛]場面,以傳統的處理方式—隱隱約約。我(林沛理)則對陳導演表示,那是關鍵場面(兄弟因此反目成仇),為何草草了事?應該像《色、戒》一樣,因為華語片面臨[後色戒時代]。之後,給文雋打斷。

我(林沛理)的意思,自《色、戒》之後,華語片對於[性愛]場面處理,不可再以傳統又簡單手法處理。換言之,《色、戒》具有革命性。同時,反映出華人對於性方面的壓抑。香港在華人社會中,是最自由的社會。可是,關於性方面論述,竟然十分虛偽(只講而不實行)。所以華語一線女主角們都無法飾演到王佳芝一角。因害怕被人說不三不四,有無搞錯。反觀,南韓的全度賢,縱使貴為影后毫不介意,角色有需要[裸體]的話,便完全投入。(聞說全度賢是個基督徒!!)

而(部份)香港導演們則無法把握[性愛]場面。陳可辛還對我(林沛理)說,徐靜蕾真的是個美女,但是,陳可辛卻無法將她的美態完全發揮。所以現在電影界發生一種[範式轉移]現象。其實《色、戒》並不是第一部討論[性]的電影。第一齣的華人電影,應該是《小城之春》,你們可見到周旋所飾演角色那種[性壓抑]。第二齣是2006年的《頤和園》(Summer Palace),由婁燁所導演。也有不少[性愛]的場面。且完全表現出女性對性慾追求。大家觀察到,現今中國女性的性慾望演變。

不過,《色、戒》仍然有值得批評之處。我們可以看到,演員們的主動和自發性,但是,不懂得享受[性]的歡愉。因為一切在導演李安的控制之中。於是,發現一種弔詭現象。李安一方面藉以[性]革新了華人電影;另一方面,控制著演員在[性]的演出。既解放[性],又壓抑[性]。因為[性]的力量十分大,具有顛覆性。兄弟反目成仇。由於大眾對於[性]的態度而其意見也不同,爭論是沒完沒了。因此,《色、戒》成為一部自我完善的開放式文本(open text)。

後記:
講座完畢後,不少朋友熱烈地參與發言。當中不乏女性,姐妹。
內容仍是集中[性愛]方面,以及某些場景細節。

(全文完)
圖:王佳芝與易先生的第一次約會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