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阿拉伯,敗也阿拉伯—淺評<沙漠梟雄>
6月18日,筆者欣賞經典大電影<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本次版本是經過現今科技修復的,而且修復人員Robert Harris及Jim Katz在導演大衞.連及原剪接師 Anne Coates監督下,帶領一班專業人員埋首於重逾四噸的影像及聲音物料中,配合大量資料搜集及研究,不單回復影片的瑰麗多姿,並將缺失的片段重新剪輯其中,更請來原班演員重新錄製對白。修復工作歷時兩年,耗資逾六十萬美元。
<沙漠梟雄>是部戰爭史詩電影。故事是講述1914年,時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土耳其作為德國的盟友宣布參戰。同年11月4日,奧斯曼帝國(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國王)以全世界穆斯林領袖—哈里發的名義,宣布保衛伊斯蘭國家,對協約國(英國,法國等)進行聖戰。當土耳其宣佈參戰後,在中近東地區的戰線出現對英國不利的形勢。到1915年下半年,土耳其軍隊進攻了埃及,圍困了亞丁保護地,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達達尼爾海峽相繼失利,在阿曼、蘇丹和波斯灣地區還面臨一些酋長發動的「聖戰」。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Sir Henry McMahon)向來自哈希姆家族的麥加謝里夫(Sharif,意為「聖裔」)海珊·伊本·阿里(Hussein Ibn Ali)提供現金和武器,並允諾在戰爭結束後成立一個統一的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阿拉伯國家,承認他為阿拉伯之王。雙方的談判以往來文書的形式記錄在案。
英國軍官勞倫斯(彼德.奧圖飾演)就在這種情勢下,受命深入沙漠地帶,刺探紅海,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地區軍情,先後聯絡費薩爾王子(阿歷士.堅尼斯飾演),漢志總督加里布帕夏(安東尼.昆飾演),以及其他反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部落,策動脫離奧斯曼帝國行動。眼光獨斷的勞倫斯憑悍毅與雄獅般的觸覺和中東視野,在各中東部落中如魚得水,且深獲愛戴,輕易取下重要據點,然而更深遠的角力才告開始,在英國戰績與阿拉伯族群簇擁中,他開始反問自我價值、個人身份。
勞倫斯對於阿拉伯民族主義解放事業的貢獻,被大多數西方歷史學家所承認和接受。但在阿拉伯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卻有觀點認為,勞倫斯畢竟是為英國效力的情報軍官,其工作是為了使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爭奪及接管阿拉伯地區的統治權。也有一些阿拉伯學者認為,今日巴勒斯坦地區之所以發生紛爭衝突,很大部分原因是當年勞倫斯協助英國佔領了那地區,使其成為英國治理下的「猶太人家園」,即是托管地。
今日重新觀看<沙漠梟雄>的意義,不再是導演大衞.連如何將身披阿拉伯服飾的勞倫斯塑造為英雄。而是西方霸權對於中東地區與阿拉伯文明的成見與眼光,如何隱伏了種種文明衝突,成為今日可觀照的歷史痕跡。同時,讓筆者了解到中東-阿拉伯地區仍然是西方世界既想開拓又無從掌握的危機四伏之地。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