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5 April 2010

觀賞話劇《哥本哈根》


1941年,負責德國核計劃及提出知名的「測不準原理」的物理學家Werner Heisenberg前往哥本哈根,拜訪情如父子的老師Niels Bohr(丹麥物理學家)。Bohr是半個猶太人,而當時丹麥已被德國(納粹)佔領。沒有人知道他們談話內容,只知道他們為此決裂。到底兩人交談了什麼,竟然反目決裂?此事件成為二戰時期兩位核子物理學家之間的歷史之謎。

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的話劇《哥本哈根》,正是希望重組那一次會談。內容涉及不少量子物理學術語,如「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互補理論(Complementarity Theroy) ,核裂變,鈾元素和鈈元素。看來以科學學術為背景,可是整部戲劇的風格卻迥然不同。《哥本哈根》是以Heisenberg,Bohr和其太太Margrethe Bohr三個靈魂的對話方式來展開對往事的追憶,藉著他們輪流或聯合敘述方式,加上時空交錯的處理方法,逐步地還原1941年會談的面目。因此該戲劇有一種虛構與真實的懸疑感。

全劇可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從歷史角度重組。第二和三部份則分別從科學和人性角度,交代兩人的誤會和矛盾。在那三個部份,可以認識到Heisenberg和Bohr兩人的事跡和性格: Heisenberg是敏捷,熱忱和專注,卻難以提摸,就好像他所發明「測不準原理」一樣。Bohr則為人誠懇,謙和,敦厚,審慎周全,愛才,也好像他所發明「互補理論」。

作者Michael Frayn運用哲學家黑格爾(Hegel)的正反合的結構方式來揭示那次哥本哈根探訪之謎。其非線性敍事中暗藏著嚴密的線性邏輯。呈現了強烈的思辨色彩。在不斷推倒、重來的求證過程中,展現了現代社會中科學家的研究困境與道德良知衝突,也揭示了該劇本所蘊藏的深邃的哲理人生與世界的不確定性。

《哥本哈根》一劇的重點是,以多種現代派戲劇手法,宏觀地揭示了科學家在人類物質文明社會中,所面對困境。同時,是對於一特定歷史之謎的探索與反思。該劇作體現了極高的戲劇藝術性和深廣的人文關懷,但它所表現出的是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和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內地戲劇理論家廖奔這樣評價《哥本哈根》的藝術風格,「它幾乎借鑒了所有的現代派戲劇手法,表現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敍事戲劇、荒誕派、貧困戲劇等等,……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我要說,它採用的是荒誕外殼下的心理現實主義手法。」

由此可見《哥本哈根》是一部後現代拼貼方式的話劇。觀賞後,筆者上一了普及科學和歷史通識課。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