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1 October 2009

Walk on Emmaus

(路加福音第24:13~35)

13 同一天,門徒中有兩個人要到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十一公里。 14 他們沿路談論所發生的一切事。 15 正談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同他們一起走; 16 他們看見他,卻不認得他 17 耶穌問他們:「你們一邊走,一邊談論些甚麼呢?」他們就站住,滿面愁容。 18 其中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問耶穌:「難道你是耶路撒冷旅客中惟一不知道這幾天在那邊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嗎?」 19 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回答:「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啊!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人面前,說話做事都有力量; 20 我們的祭司長和首領竟把他解去,判了死刑,釘在十字架上。 21 我們原來盼望他就是要來拯救以色列的那一位!不但如此,這事發生已經三天了。 22 我們當中有幾個婦女很使我們驚奇,她們一早到墓穴那裏去, 23 沒有看到他的身體。她們回來報告說,她們看見了天使,而天使告訴她們耶穌活著。 24 我們當中有人到墓穴去看,發現一切都跟婦女們所說的一樣,可是沒有看見他。」 25 於是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可真蠢哪!對先知所說的話你們為甚麼會覺得那樣的難信呢? 26 基督不是必須經歷這一切才進入榮耀嗎?」 27 於是,他根據摩西和先知所寫的,開始向他們解釋聖經上關於自己的一切記載。 28 他們走近了所要去的村子,耶穌似乎還要繼續趕路, 29 他們卻挽留他說:「太陽已經下山,天就黑了,請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與他們住下。 30 當他們坐下來吃飯的時候,耶穌拿起餅,向上帝感謝了,然後擘開餅,遞給他們。 31 他們的眼睛忽然開了,這才認出他來;但是耶穌忽然不見了。 32 他們彼此說:「他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 33 他們立刻動身,回耶路撒冷去。在那裏,他們看見十一使徒和另外一些人聚集在一起, 34 正在說:「主真的復活了;他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 35 那兩個人也把路上所遇見的,和他們怎樣在主擘開餅的時候認出他來的經過,告訴了大家。

Labels:

Thursday, 29 October 2009

靈慾交戰下的背後

(羅馬書第7章第13~8章第2)

既然如此,那良善的是叫我死嗎?斷乎不是!叫我死的乃是罪。但罪藉著那良善的叫我死,就顯出真是罪,叫罪因著誡命更顯出是惡極了。
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
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
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
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
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
因為按著我裏面的意思(原文是人),我是喜歡 神的律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感謝 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 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

******

眾所周知,儒家的修養方法理想人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核心思想是,透過內在又超越的道德心,實踐於現實世界,達到「天人合一」境界。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又提倡「心外無體」,「四句教」,「知行合一」等口訣。說起來,真的很理想,又可實踐。筆者曾經領悟和體會。

其實,孟子在<梁惠王篇>裡,指出梁惠王不實行仁政的理由,就是「非不能,是不為也。」由此看來,問題不是儒家的思想不可行,而是人沒有真正實踐道德。

為何?在上述經文裡,此恰恰點出儒家的盲點。歸根結底是它沒有正視人性內在黑暗面。那黑暗面,就是罪。罪是一種遠離/拒絕與上帝建立關係,而「不為善」的狀態。如果依天主教教義,是七宗罪;依佛教,就是貪瞋痴三害。筆者比較認同兩位基督教神學家Karl BarthPaul Tillich對於「不為善」的具體詮釋,他們分別詮釋為怠惰(sloth)和疏離(Alienation)

無論罪是什麼,使徒保羅都清楚地說出,人的內心深處是受到兩個律交戰為善和慾望。甚至保羅他自己不例外,如此真實,那是真的真實,筆者也曾經深刻體會。我們內心知道什麼是良善,又知道怎樣實踐。但是我們內心基於罪,沒有盡力地去履行「應做的事情」,任由那事情如事這般過去。因此,人們實在必須回轉「至善」,復明其心,讖其罪,與他者復和,讓心意更新而變化,才可能實踐真正的道德。

Labels:

Sunday, 18 October 2009

仍是勞動中的浪遊

由於瑞士客戶將於本星期四放假,享受人生。有一款布料,他仍未批改。哈利的老闆急忙地,指派哈利到「深水」找布料。

經過兩次的操練,以及平日無目的式浪遊的體驗,哈利經已掌握了「深水」販賣布料商戶的位置和特徵。且上次並未察看接近荔枝角道一帶的基隆街,大南街,於是本次他的行程重點所在。有些事情看似無目的,其實卻是有目的。難怪康德提出「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同樣,吃過午飯後,小休片刻,便整理行囊出發。是由鴨寮街步行至太子。到達鴨寮街後,街道兩旁的販賣攤檔,還有各式各樣的小電器或相關電子配件。十分熱鬧。哈利卻提醒自己,不要浪費時間,很快地走出了南昌街。接著,他發現了接近長沙灣的商鋪,大部份是販賣絲帶,毛料。

由於上次的,已經拿出不少布樣卡,所以本次不拿了,只是重點地尋找布料。

哈利心情頗為輕鬆,走著,走著,反覆的走著。忽感「勞動」與「浪遊」結合。

時間到,便回到公司去。

Labels:

Tuesday, 13 October 2009

堅忍奔走生命路

(雅5:7~11)

所以,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忍耐,等到主再來。看吧,農夫多麼耐心地等待著田裏寶貴的產物,耐心地盼望著春霖秋雨。你們也必須忍耐。你們要抱著堅定的希望,因為主再來的日子快到了。弟兄姊妹們,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上帝審判你們。審判的主快要來了,就在門口了。弟兄姊妹們,要記得奉主名說話的先知們,要學習他們受苦和忍耐的榜樣。因為他們忍耐到底,我們認為他們是有福了。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後來怎樣看顧他,因為主充滿著憐憫和慈愛。


今早,聆聽筲箕灣浸信會馬健明牧師的講道。本次題目:堅忍奔走生命路。

其主旨,走生命道路是需要堅持和忍耐。生活在急速環境的香港,是一種挑戰和操練。香港人實在缺乏耐性。所以在信仰裡發展忍耐,有困難。


雅各以農夫撒種比喻,提醒我們。撒什麼種,有什麼收穫。而期間實在太多不可預計的情況發生,就像農夫盡力耕地撒種,他仍然等待春霖秋雨的來臨。

作信徒的我們,當面對不可預計的情況,也需要忍耐,祈求春霖秋雨的來臨。我們屬靈的種子,也叫聖靈的臨在,讓種子得以成長。在傳福音,求主改變人心;或者,將異象放在我們心裡,容讓種子得以成長。


跟隨主的道路,是並不容易的,如長跑一樣,極需要堅忍的品格來完成。

主卻常常在我們身旁作工,等待人們的改變。又不斷給機會予人們,透過讀經,禱告和聚會等。我們如農夫般盡力撒種,等待春霖秋雨的來臨。並建立堅忍的種子。相信上帝的大能,相信上帝的作為,祂的時間總不會遲延的。


馬牧師的講章,每篇都是令人振奮的。

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在太初,道就與上帝同在。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1:1~3)

因此,主的道,的確滿有大能。感謝主,藉著祂的僕人的話語,宣講出滿有大能的信息,使弟兄姐妹的靈命奮興不殆,以及警醒督正自己

Labels:

Monday, 12 October 2009

開學了

在國慶九十八年的一天(10/10),雖政權南遷,按照歷史脈絡,它是正統的,此日才是真正的國慶。

筆者的哲學文憑課程,終於開學了。還未上課,經已遇到不少熟識的面孔,他們有部份是證書班的同學,可惜只有五~六位。而大部份都是曾修讀文憑班同學。

氣氛十分熱鬧。大家彼此問候一番。體會到在香港地,學習哲學是一種堅持的行動。而不是興趣玩意兒。大家努力!!

Labels:

Wednesday, 7 October 2009

是浪遊,還是勞動,而是疲累

今天上午,當哈利從洗手間回來,他的老細便告訴他,到深水埗尋找布料。其實,在上星期五(102),哈利經已到深水埗尋找布料。那是他的處女行。

霎時,哈利心裡感到不悅。頃刻,冷靜調整一下,明白到打工仔就是如此。任由人指點和差遣。不是學歷問題,而是職級問題。忽然想起馬克思的觀點,如此真實。


吃過午飯後,小休片刻,便整理行囊出發。本次哈利改變行程,直出太子,由汝州街步行至南昌街。到達太子的汝州街,哈利就依據指示,開始尋找布料之行。


一見類似的布料,取下樣本卡片。忽見一同行聆聽音樂,哈利也開啟MP5,一邊聆聽著[ghost in the shell]的音樂,在那cyber又有點抽離旋律下,一邊尋找布料。到了界限街之後,哈利便在基隆街,楓樹街,石硤尾街,鴨寮街之間遊走。正如浪遊一樣,不過那是勞動。幸好有的音樂,遞減了勞動的感覺。


約五點半左右,便回到公司去。再十多分鐘就下班了,那時哈利開始感到疲倦,在回家的路途,疲倦感覺逐步增加,哈利才知道那是體力透支。於是,把握時間,便在一快餐店用膳。趕快回家。那時,哈利希望此刻,張秋能夠在旁,甚至躺臥她的肩膀…….原來哈利經已在巴士裡睡倒了。

Labels:

Monday, 5 October 2009

觀高達的電影經典—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


為紀念法國電影新浪潮五十周年,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資深電影人羅維明策劃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09」系列節目二,將以「尚-盧.高達」為專題,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演講廳,將他早期至晚年,由1957年至2004年共31部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

當中包括令高達聲名大噪的首部長片《斷了氣》,顛峰之作《我的一生》,令人感動的科幻電影《阿爾伐城》,被視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的《輕蔑》,刻劃女性情感、香港首次公映的《已婚女人》,開心歡樂的《女人就是女人》,黑幫犯罪片《不法之徒》和《狂人彼埃洛》,關心社會的《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中國女》、《周末》、《一加一》、《英國之聲》、《一切安好》、《第二號》和《此處與彼處》,回歸正統電影製作模式的《慢動作》和《激情》,富爭議性之作《萬福瑪利亞》,具自傳色彩的作品《高達十二月自畫像》、《芳名卡門》和《誓不低頭》等等。


-高達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中最重要的創作者,至今導演作品超過90部。他的作品前衛、實驗、打破傳統結構常規、敢於表達政治立場。


上月份(九月份),筆者便觀賞他的兩部代表作品—<斷了氣><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對於<斷了氣>的內容,筆者暫不作評論。本次,對於他的另一部電影—[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十分特別有感想。該電影背景為60年代中期,當時法國社會、哲學與思潮都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後現代思想。不少法國知識份子在不同領域中表達對不同議題的反思,如福柯,德里達,拉康,德勒茲等。


高達在該部影片裡,描寫一個兼職妓女的家庭主婦一天的生活。影片不斷夾雜著許多字幕、符號與旁白,聲音。起初如竊竊私語般的旁白,告訴觀眾女主角的背景。忽然鏡頭一轉,拍攝1966年,巴黎正在進行各項基建工程鋪路建橋。女主角如紀實片,以第一人身份告訴觀眾,她所面對生活種種壓力。忽然她又在咖啡館裡,挑逗其他男性眉來眼去。忽然,鏡頭一直以一杯咖啡的特寫去表達生命茫然、空洞。旁白卻大談生命的哲學和宇宙生成等哲學議題。忽然,拍攝一對文藝男女談論詩學,旁白卻又批評資本主義社會…..

總之,整齣電影沒有明確又清晰的主題,在場觀眾們完全無法把握。起初筆者也看不明白,不過,頓悟明白它是一部後現代主義電影。高達根本就是要整齣電影沒有任何主題,而觀眾們又無法把握任何明確又清晰的主題。因為後現代主義的思想特色,就是沒有明確的,清晰的,完整的。只有片斷的,零碎的,不明確的,非-理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式詮釋可能。由此看來,在六十年代,高達藉著電影來反映後現代思維和,不單只具有前衛意味,更顯示他的學術涵養,實在不簡單。

圖1: 劇照

Labels:

Friday, 2 October 2009

在碧海青天,遊曼克頓山

上星期六午後哈利不發奇想,浪遊荔枝角-美孚。

先到M記,買了一大杯冰咖啡,邊行邊飲。

步出宇晴,在碧海青天浪遊一番,眼見四小龍豪宅的價錢,不論租售。

都只能望梅止渴罷了。

不經不覺,哈利走到海麗村,在領匯管理之下,商場十分舒適。仍然有一種平民風味和氣氛。哈利竟然無聊地閱覽黃榜警方通緝罪犯和懸紅的通告。

閱畢後,又走到兒童嬉戲的遊樂場遊走,陽光甚為猛烈。

哈利唯有急步行,離開海麗村。

轉眼間,走到寶輪街-月輪街,原來到達曼克頓山。此山不是山,是豪宅。只可望而卻步。哈利沿著[山腳]走著,進入荔枝角公園。陽光猛烈得很,那冰咖啡喝完……..汗水如湧泉般流。

便走進[嶺南之風]景觀裡,才發現嶺南庭園的特色仿古大宅玄關,開揚內庭,長而直的迴廊,人工水池,棋盤佈置,庭園樓台。剛巧水池進行清洗工程。忽看一對熱戀男女彼此自拍,一對訂婚的男女正在拍攝婚嫁的照片,又一對中年夫婦互相拍照。走到一八角亭,老夫婦正在閱讀報刊。為免打擾他們,哈利便離開嶺南之風。哈利開始累了,在碧海青天下的浪遊歷程,暫且結束。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