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7 May 2008

高行健首部電影--Silhouette / Shadow

上週末(5月24日)下午,筆者觀賞高行健先生的首部電影--Silhouette / Shadow[側影/影子]和戲劇[八月雪]。該電影是高行健先生自編自導自演的。

起初,筆者也看不明白。因為使用了大量蒙太奇攝影方式。一時東,一時西,一時那個,一時這個。若果習慣看荷里活所製作的電影的話,根本無法把握。後來筆者慢慢明白個中的微言大義。片中,高行健先生將自己置於一個看與不看的不定位置,不斷遊走於外在和內在,真實和虛幻的世界之間。藉著音樂和聲音,具有象徵意義的影像,使觀眾進入他那充滿詩意的電影世界裡。

在播映後分享會,高先生笑言,該電影純粹以攝影師角度敘事。他利用鏡頭,不同的攝影風格和黑白與彩色的應用,又以平衡剪接方式,表達出他對於人生,生與死,美感,愛與慾,東西方宗教信仰等的感受。

同時,加插他繪畫過程,綵排[八月雪]和[逃亡]的片段,讓觀眾了解到他對於藝術,創作,歷史,記憶的反思,以及對自由的渴求。在那行走與停頓之間,充分地刻劃一個飄泊者的哀愁。

是故,那齣電影完全有別於他的文字與戲劇創作。是一部極具意識流的電影。

圖: 首位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先生

Labels:

Sunday, 25 May 2008

文字.書籍.閱讀

作為文字部同工的我,故然與大家分享,文字部的工作。
在報告之先,我打算藉此機會,講解一些文字.閱讀問題。

相信各位都發現不少人喜歡[打機]。尤其是青少年一代。
首先在此聲明,我並不反對打機。而希望大家打少些。

不過,大家注意那些常常打機的,或者少閱讀的人和閱讀習慣的人有何分別?
那些常打機而的人因為時常定睛於螢光幕,故目光呆滯;相反,那些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的眼睛裡頭,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視野和世界。這就是閱讀的確能夠提供我們想像空間。在古代,人類發明文字來記錄生活,讓後世有所借鑒和學習。後來透過書籍,作為儲存和傳遞知識的方式。縱使資訊爆炸時代的今日,書籍仍有不能取代的媒體。

為何書本不能被取代?
第一,從書籍的印刷手工和排版設計來看。透過美術編輯和書籍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在歐美更有炒賣初版書籍的市場。那是電腦不能相比。是故,大家總覺得讀書的人,甚有品味和修養。反之,打機的,不見得的。

第二,以把握訊息效果而言,文字比影像更能夠把握訊息。有一位法國學者(文化神學家,雅克.以祿Jacques Ellul)指出,影像的問題在於,太直接,太快給人有滿足感和穩定感。卻提供不到空間,讓人討論和辨別訊息的真實性。其實視覺是最不可信的感官,人很容易不加思索,將所看到的東西當作真實。是故,削弱觀眾的想像力和思想空間。所以金庸筆下所描寫女主角,總比電視劇裡的更美麗。書中的武功也比電影的更具想像力。

現今有不少搜集資訊的科技,提供資訊。為何仍要看重閱讀呢?
一. 是因為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不應該讓生命有所停滯,不然我們因缺乏思考而任憑世俗的思維左右。閱讀,可以讓一個人不斷成長,補足生命上的不足,以及啟發我們思考。(文盲,是指不識字的人,也是指識字不會思考的人。)

二. 閱讀,可以洗滌心靈。有助我們拓寬視野,培育出高雅的心靈。難怪,古人有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同樣,聖經也說[你要切切保守你的心,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三. 鍛鍊我們對事物的專注力,持久力和意志力。現今資訊科技,讓人太過容易獲取資訊。因而對人的專注力,持久力和意志力,造成減退。而閱讀行為是叫人持久專注在書籍。在那個歷程,無形中鍛鍊我們對事物的專注力,持久力和意志力。閱讀習慣,更是幫助我們去靈修。

一直以來,文字部,主要是以文字服事會眾和推廣閱讀。目的是讓會眾借閱圖書,幫助靈修,增進對上帝的認識。最後,作為文字部同工,鼓勵各位弟兄姐妹,多多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支持文字部,參與活動。讓信徒靈命得以成長,神的國度得以擴張。

圖: 一對正在靈修/閱讀的姐妹

Labels:

Wednesday, 21 May 2008

人的苦難+神的公義=偽因果關係=純粹一廂情願

近日,發生四川大地震,在某弟兄的網誌提到:[ 不經思想便為「苦難」找個理由去解釋:因為「罪」、因為「拜偶像」]。

筆者認為,那是人類思想毛病,常常將[苦難]和[神的公義](神義)掛勾。當苦難發生後,便問是否那人/國家犯了罪,得罪上帝呢?那人可能犯了罪,神才會施行審判,降災在他身上。 於是人們努力苦思,希望找個完滿理由,讓自己心安理得。只要細心想想,那是誰的意願?原來是我們(人)的一廂情願而已

舊約<約伯記>,新約[耶穌醫治天生失明的人]的故事,正是打破那種思維模式。主耶穌說:[這是彰顯神的榮耀。]所以,神的公義,乃是神的主權。[祂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祂要審判誰,就審判誰。] 我們無權過問祂。 我們應當向約伯學習,在塵土中感到懊悔!!面對苦難,心懷恩典,唯有藉著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或者,沉默起來,靜候祂的帶領。 為那些災民禱告。讓他們得到平安。

圖: 一隻他者的小手

Labels:

Monday, 19 May 2008

在職信徒的先決條件--作個好榜樣

上個月,有兩則新聞,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是廉價航空公司甘泉航空,宣佈清盤結業。
起初,甘泉成立,筆者感到支持的。一來引入競爭,讓消費者得到惠。二來認為在現今社會裡,身份角色有時不應該劃分清楚。如做作家的便是作家;商人的便是商人;教師的便是教師。

其實有時像手機那樣多功能的。既是醫生又是作家;既是畫家又是商人,等等。 所以對於創辦人李卓民先生,本身是位牧師,又是商人。筆者不感到什麼大訝異。 而現在正式清盤,筆者的一同事,說:[做牧師便做牧師,學人搞什麼航空公司。] 實在深到婉惜。

二是有傳媒報導,某地產發展商在馬灣,建設一名為[挪亞方舟]公園,回饋市民。可是事隔幾年, [挪亞方舟]公園還未完工。而鄰近的屋苑珀麗灣,在已經發展到第6期或第7期。真是奇怪的。換言之,表面上建設公園,實際上搞地產。於是有傳媒指出,此事件可如香港數碼港的貝沙灣有相似地方。

兩則新聞,都分別地指出當基督徒,行事為人,真的格外小心。因為除了上帝外,也有不少非信徒十分看重我們。在他們心中,基督徒是一群品行頗高尚的。無怪乎有一位任職於某大銀行的在職信徒如此說,我們必須賺取非信徒的讚賞。不是空談,而是實幹,表現出基督徒不一樣辦事能力。否則,叫他們如何信耶穌。

Labels:

Wednesday, 14 May 2008

Beauty is within us

O mother dear
Look what you’ve done
To your forlorn and once beloved son
Why was I born at all?
O mother dear
I’m such a freak
A mutant man, a woman underneath
Why was I born at all?

It’s you I blame for all the shame
This anguish and this aching
The mirror turned against the wall
Myself despised, forsaken

You say, ”Beauty is within us, your mother knows.”
“There’s a beauty that’s within us, just like a rose.”
You say, ”Beauty is within us, so let it grow.”
But it’s grown so dark and ugly

O mother dear
I curse you so
For breathing life into your wretched son
Why were you born at all?
O mother dear
I love you so
O please forgive this anger in my soul
Without you I’m alone

It’s me who’s been eternally damned
Trapped inside this cage, a ruined man
All damaged and depraved

O mother dear
This misery
Has settled like a stain upon my skin
A vast unspoken sin

And my mistake is much too late
But your mistake was trusting
That out of grief a goodness comes
And love comes out of lusting

You say, ”Beauty is within us, your mother knows.”
“There’s a beauty that’s within us, just like a rose.”
You say, ”Beauty is within us, so let it grow.”
But it’s grown so dark I cannot see you anymore

“O beauty is within us, mother knows”
“O beauty is within us, like a rose”
“O beauty is within us, let it grow”
“O beauty is within us, let me out of here!”

MV--Beauty is with us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