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 August 2010

死亡與榮耀

約翰福音第11章第1~4節: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姊姊馬大的村莊。 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 神的榮耀,叫 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為何死亡會得到神的榮耀?
著名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傅柯(M.Foucault),在研究現代醫學知識的產生來源時,發現人們是透過解剖人的屍體,認知人體的結構。之後,獲得如何醫治和拯救人的生命的。於是,他問「為何人們從屍體(死亡的人),尋求拯救生命的知識?」接著,他便論證有關人類科學知識的根源。筆者在此無意說明。不過,傅柯的提問卻給予我們一個啟發,就是死亡是涉及知識的,甚至可能與「真理」本身有關。是故,上述經文正是說明,死亡是不單涉及真理本身,更涉及上帝的榮耀。

那麼,死亡與神的榮耀之間關係如何?接著,約翰福音第11章第25~26節:
耶穌對她(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26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原來死亡看似一切完結,但是人們往往忽略或忘記生命根源就是上帝。那就是「上帝的榮耀」。就是一種「缺席的」來介入「在場」表現。將「不可能」轉變為「可能」。

「不可能」如何變為「可能」?約翰福音第11章第40節: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
接著,希伯來書第11章第6節:「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 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 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說明「不可能」變為「可能」途徑,就是人們必須藉著信心,洞悉到上帝的榮耀。而上帝的榮耀,因著人的信心的「可能」,才轉化為行動上的「可能」。注意!整個過程雖較為形上又抽象,當行動卻是「實在」和「具體」。

因此,最弔詭的是,往往透過苦難,死亡等境況來彰顯的。一個跟隨耶穌的人,必定面對死亡和苦難境況。著名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也曾如此說,「耶穌基督呼召作門徒的,就是呼召他們去死亡。」而潘霍華他也以死忠於主的使命(殉道)。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