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1 August 2010

女性的偉大—山田洋次的<母親>

於8月29日,筆者欣賞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的電影<母親>(Kabei)。此改編自野上照代的自傳<父親的鎮魂曲>,故事是講述作者野上照代一家的二次大戰時代的生活。野上的父親是位德國文化研究教授,因發表反戰言論,惹來公安機關拘捕。自此母親佳代獨自支撑家庭,靠代課老師撫養兩位女兒,等待丈夫的回來。幸好,父親的學生山崎不時前來,使面對困境的佳代雪中送炭。由於戰爭關係,環繞著她們一家的親人,一個一個因戰爭而死去。如父親死於獄中,姑姑因美國投下原子彈,感染輻射致死,舅父徵招入伍,戰死沙場。日本因面臨戰敗,縱使有聽弱的山崎,也被強制入伍,……。說明戰爭的禍害,不單只有中國人。全片情節十分平淡無華,卻滲出絲絲人情的暖意。

整齣電影的主角是母親,所以飾演母親的吉永小百合,家庭面對種種困難,她仍然持家有道,安慰和鼓勵女兒。在山田洋次的拍攝下,吉永女士活演出日本女性的刻苦,忍耐,賢淑的美德。她的演出,簡直是另一個阿信。真是一位大女優。讓筆者留下深刻印象,「世上只有媽媽好」。

其次,丈夫是位德國文學研究教授,所以負責配樂的富田勳,選取不少德奧的古典鋼琴小品,作為配樂。使影像和音樂兩者配合恰當。

筆者自開始<車寅次郎>系列,十分欣賞山田洋次的電影。一方面,他的敘事手法平實,使觀眾有親切近人,感到人物間的感情。另一方面,山田洋次的影像構圖和佈置,細膩恰當了得,忠於時代背景。如冬天下雪,春天櫻花盛開。反映出時間的變遷,刻劃出文學的意境。此顯示出山田導演,總是對於生活上的小節,以及人際相濡以沬的溫暖,是故他的電影總是讓人有種溫馨,富有人情味的感覺。

圖:山田洋次與一眾演員

Labels:

Monday, 2 August 2010

死亡與榮耀

約翰福音第11章第1~4節: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姊姊馬大的村莊。 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 神的榮耀,叫 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為何死亡會得到神的榮耀?
著名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傅柯(M.Foucault),在研究現代醫學知識的產生來源時,發現人們是透過解剖人的屍體,認知人體的結構。之後,獲得如何醫治和拯救人的生命的。於是,他問「為何人們從屍體(死亡的人),尋求拯救生命的知識?」接著,他便論證有關人類科學知識的根源。筆者在此無意說明。不過,傅柯的提問卻給予我們一個啟發,就是死亡是涉及知識的,甚至可能與「真理」本身有關。是故,上述經文正是說明,死亡是不單涉及真理本身,更涉及上帝的榮耀。

那麼,死亡與神的榮耀之間關係如何?接著,約翰福音第11章第25~26節:
耶穌對她(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26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原來死亡看似一切完結,但是人們往往忽略或忘記生命根源就是上帝。那就是「上帝的榮耀」。就是一種「缺席的」來介入「在場」表現。將「不可能」轉變為「可能」。

「不可能」如何變為「可能」?約翰福音第11章第40節: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
接著,希伯來書第11章第6節:「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 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 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說明「不可能」變為「可能」途徑,就是人們必須藉著信心,洞悉到上帝的榮耀。而上帝的榮耀,因著人的信心的「可能」,才轉化為行動上的「可能」。注意!整個過程雖較為形上又抽象,當行動卻是「實在」和「具體」。

因此,最弔詭的是,往往透過苦難,死亡等境況來彰顯的。一個跟隨耶穌的人,必定面對死亡和苦難境況。著名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也曾如此說,「耶穌基督呼召作門徒的,就是呼召他們去死亡。」而潘霍華他也以死忠於主的使命(殉道)。

Lab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