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April 2008

密陽.救贖.寬恕


[救贖需要來自內內在,不是因為現實特別美麗或具有意義,而是因為我們必需具有一個理由,才會繼續活下去,即使是在這個殘酷,陰霾的城市。]--導演 李滄東

今天(4月27日)觀賞由全度賢,宋康昊主演的<密陽>。筆者終於明白,那位基督徒影評人朋友的說話—[愛你的仇敵]。原來片名就是以韓國一個名叫[密陽]的地方,而且在戲內帶出了密陽的漢字意思-「秘密的陽光」。

眾所周知,基督教在南韓十分興盛,甚至積極到海外宣教,且發生國際關注的人質大新聞。導演李滄東透過此齣電影,很具體地反映現代人十分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並且進一步對於基督宗教的吸引力,提出質疑的批判。

筆者認為,其實《密陽》沒有強烈反宗教的色彩,但是它卻對於基督教在南韓的興盛現象,作出某程度上反思與質疑。尤其是人間苦難,心靈創傷,不一定依靠宗教方式來解決。最重要是人間有情,不要一味依賴上帝。換言之,導演李滄東指出,所謂[救贖]的,不一定來自上帝。有可能來自身邊的他者。正如男主角金宗燦,對於李申愛的關愛,都是默默的,不離不棄的。 李申愛卻沒回應。

另一方面,作為基督徒的,不要對心靈受創傷的人,輕率地說:[我為你代禱吧,平平安安,沒事。]或者[請寬恕那得罪你的人們。]因為那些心靈創傷,不是三言兩語,便得到撫恤和安慰。否則他們心靈受到更大的傷痛。那麼,請認真地對待我們所信的基督教信仰。到底[信仰]是一回怎麼樣的事情。赦免和寬恕又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如經上所記載:[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的弟兄得罪我,我當赦免他幾次?到七次麼?耶穌對他說,我不是對你說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

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前夕,著名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訪問中國,在北京大學舉行了一個以寬恕為題的演講,裡面提出了一堆發人深省的問題:
[有甚麼是不可寬恕的?誰有權資格不去寬恕?誰在寬恕?誰被寬恕?在甚麼時候請求寬恕?]

德里達的提問,正是指出寬恕是「不可能任務」的。他認為在亞伯拉罕的傳統下的三大一神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都繼承了「寬恕」這個核心概念,而且也已普及全球。所謂寬恕必然是寬恕那不可饒恕的罪惡,因為如果只寬恕可被原諒的過錯,那麼跟寬恕一個根本沒犯錯的人就分別不大了?

所以三大宗教都強調人雖有罪,但神的愛是無限寬廣,祂可以無條件地免去我們的債。可是,另一方面,教義上又告訴我們先要認罪悔過,改造自身,彷彿把寬恕變成一種有前提條件的赦免。德里達以南非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和日本侵略罪行為例,說明在沒有條件的寬恕和有條件的原諒之間,我們要明智地衡量抉擇。但他還是認為寬恕是非常神秘的經驗,只發生在罪人與受害者之間。

好像在電影<密陽>裡,要一個被害人質的母親去寬恕綁匪,是把[不可能的]變為[可能]。而轉化[不可能]為[可能],正是反映人類的自我超越,是宗教的開端。由此我們可理解到,當他人自己知道所作的事,那是不可饒恕的錯。而那份寬恕,已經超越人類的宗教體驗了。換言之,來自那施恩的祂。因此,無條件的寬恕是上帝/耶穌才能做的事,對凡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在電影結束,鏡頭一直注視著午後的陽光。讓筆者聯想以下一段經文: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你們就可以作你們諸天之上父的兒子;因為祂叫祂的日頭上升,照惡人,也照好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太五:43~45)

參考書目:
<德里達中國講演錄>,杜小真,張寧主編,中央編譯社

圖:面對兒子的死訊,申愛心情無法平伏下來。

Labels:

等價交換.罪.身體.死.復活.救贖

耶和華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吃,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1:16-17)

近日復活節假期,筆者再次重看<鋼之鍊金師>,當中的關鍵詞--等價交換。
就是為得到事物,必須付代價。

主角兄弟為了得到傳說賢者之石,歷盡艱辛,最後得到了。卻出沉重又貴重的代價。 同樣,人類食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違背上帝的約,上帝必須履行,不能違反祂的承諾。 故此,人類必須付代價--

上帝卻愛世人,不願世人受到死亡,上帝便將聖子基督受苦.受死.復活,作出最美的獻祭。
那麼,基督之死,乃是代替世人的罪而死,何等昂貴的代價。
因此,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如此,
強調[重價恩典]和[廉價恩典]。

世人必須認罪悔改,皈依基督的復活,才得永生。
因此,神學上的救贖論,正與[等價交換],有程度上相類似的。

<鋼之鍊金師>後段,開始討論一個議題。就是身體靈魂
-失去身體的,靈魂存在的人,算是人嗎?
-靈魂是否永生
-人造人為何成為真正的人?
-長生不老是否好事?
-死亡的意義何在?
最核心問題:人為何需要身體?身體的價值何在?

所以大家不要少看動/漫畫的內容,在欣賞之餘,我們必須細心思考其內容。

Labels:

Thursday, 3 April 2008

瞬間.彼女與我

下班.電車.看映畫
閱讀.班雅明(Walter Benjamin).[On Language as Such and on the Language of Man]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communucating through language.
One can only communicate in language."

下車.出閘.增值.一彼女.下樓梯上.我
外穿白色長袖毛衣.內穿類似某華資銀行黑色制服。
清秀佳人.深金棕的長髮+髻.鵝蛋的臉龐.明亮的眼睛。
她發現了我的目光.緊張!!正在此瞬間.我倆四目交投。

她好像:[先生,你好......]
我則無言.心裡卻驚喜......語言本身的弔詭性.它總是離不開[邏各斯]。
此5秒,實在難忘了.唯有化作無限書寫罷了

圖:經過閱讀的[On Language as Such and on the Language of Man]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