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陽.救贖.寬恕
[救贖需要來自內內在,不是因為現實特別美麗或具有意義,而是因為我們必需具有一個理由,才會繼續活下去,即使是在這個殘酷,陰霾的城市。]--導演 李滄東
今天(4月27日)觀賞由全度賢,宋康昊主演的<密陽>。筆者終於明白,那位基督徒影評人朋友的說話—[愛你的仇敵]。原來片名就是以韓國一個名叫[密陽]的地方,而且在戲內帶出了密陽的漢字意思-「秘密的陽光」。
眾所周知,基督教在南韓十分興盛,甚至積極到海外宣教,且發生國際關注的人質大新聞。導演李滄東透過此齣電影,很具體地反映現代人十分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並且進一步對於基督宗教的吸引力,提出質疑的批判。
筆者認為,其實《密陽》沒有強烈反宗教的色彩,但是它卻對於基督教在南韓的興盛現象,作出某程度上反思與質疑。尤其是人間苦難,心靈創傷,不一定依靠宗教方式來解決。最重要是人間有情,不要一味依賴上帝。換言之,導演李滄東指出,所謂[救贖]的,不一定來自上帝。有可能來自身邊的他者。正如男主角金宗燦,對於李申愛的關愛,都是默默的,不離不棄的。 李申愛卻沒回應。
另一方面,作為基督徒的,不要對心靈受創傷的人,輕率地說:[我為你代禱吧,平平安安,沒事。]或者[請寬恕那得罪你的人們。]因為那些心靈創傷,不是三言兩語,便得到撫恤和安慰。否則他們心靈受到更大的傷痛。那麼,請認真地對待我們所信的基督教信仰。到底[信仰]是一回怎麼樣的事情。赦免和寬恕又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如經上所記載:[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的弟兄得罪我,我當赦免他幾次?到七次麼?耶穌對他說,我不是對你說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1-22)
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前夕,著名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訪問中國,在北京大學舉行了一個以寬恕為題的演講,裡面提出了一堆發人深省的問題:
[有甚麼是不可寬恕的?誰有權資格不去寬恕?誰在寬恕?誰被寬恕?在甚麼時候請求寬恕?]
德里達的提問,正是指出寬恕是「不可能任務」的。他認為在亞伯拉罕的傳統下的三大一神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都繼承了「寬恕」這個核心概念,而且也已普及全球。所謂寬恕必然是寬恕那不可饒恕的罪惡,因為如果只寬恕可被原諒的過錯,那麼跟寬恕一個根本沒犯錯的人就分別不大了?
所以三大宗教都強調人雖有罪,但神的愛是無限寬廣,祂可以無條件地免去我們的債。可是,另一方面,教義上又告訴我們先要認罪悔過,改造自身,彷彿把寬恕變成一種有前提條件的赦免。德里達以南非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和日本侵略罪行為例,說明在沒有條件的寬恕和有條件的原諒之間,我們要明智地衡量抉擇。但他還是認為寬恕是非常神秘的經驗,只發生在罪人與受害者之間。
好像在電影<密陽>裡,要一個被害人質的母親去寬恕綁匪,是把[不可能的]變為[可能]。而轉化[不可能]為[可能],正是反映人類的自我超越,是宗教的開端。由此我們可理解到,當他人自己知道所作的事,那是不可饒恕的錯。而那份寬恕,已經超越人類的宗教體驗了。換言之,來自那施恩的祂。因此,無條件的寬恕是上帝/耶穌才能做的事,對凡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在電影結束,鏡頭一直注視著午後的陽光。讓筆者聯想以下一段經文: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你們就可以作你們諸天之上父的兒子;因為祂叫祂的日頭上升,照惡人,也照好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太五:43~45)
參考書目:
<德里達中國講演錄>,杜小真,張寧主編,中央編譯社
Labels: 光與映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