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略科學家的非理性因素
近期,筆者修習科學哲學。老師講解有關西方科學發展所遇到哲學問題。提及在某一自然科學發展過程中,一些重大科學發現和研究,所引發的爭論。例如日心說,地心說之爭論。往往是科學家的非理性因素所引起。著名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也提及研究科學哲學,不應著重研究其命題邏輯分析,應該注意該項科學研究的歷史背景。
突然,讓筆者想起任教台灣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的張文亮教授。張教授喜歡寫作,所以在課餘時間,撰寫童話,青少年小說和人物傳記。在人物傳記作品裡,主要撰述不少西方著名科學家的求學成長過程,學術研究生活的小故事。例如伽利略(Galileo),貝若(Isaac Barrow, 1630~1677),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3),波義耳(Robert Boyle, 1627~1691,化學之父),道爾頓(John Dalton, 1766~1844,原子發現者),戴維(Humphry Davy, 1778~1829,無機化學之父),貝采利烏斯(Jons Jacob Berzelius,定性分析化學之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電學之父),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15~1836,電動力學之父),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1777~1951,電磁學之父),歐姆(Georg Simon Ohm, 1789~1854,電阻發現者), 赫茲(Heinrich Hertz, 1857~1894,電磁波頻率發現者),凱爾文(William Thomson Kelvin, 1824~1904,熱力學之父),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1889,熱力(能源)學大師),史托克(George Gabriel Stokes,1819~1903),吉布斯(Willard Gibbs,1839~1903,物理化學之父),甚至當代核子工程學家-韋斯高夫(Victor Weisshopf),前蘇俄電漿物理學家-沙加迪夫(Roald Z. Sagdeev)等。數學家方面,有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柯西(Augustine Louis Cauchy, 1789~1857),傅立葉(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哈密頓(William Rowan Hamilton, 1805~1865),埃爾米特(Charles Hermite, 1822~1901)。有醫學方面,有柏金遜(James Parkinson,柏金遜症發現者)。工程學家方面,有德福(Thomas Telford,1757~1834,土木工程之父),實在太多,不能一一寫下。
當然也有人生不如意和先知經歷,例如離婚後的安培與兒子的家庭教師,發生性關係,引致兒女們對他疏離,結果他死於街頭。以及人物歷史是彼此連繫和影響的。牛頓是貝若的助理;虎克是波義耳的助手。牛頓,波義耳與虎克彼此是同事,又是皇家科學會成員。法拉第的研究啟發了安培的研究方向,法拉第是戴維的學生;焦耳是道爾頓的學生。凱爾文與焦耳共同研究二氧化碳於低溫效應,兩人發表「焦耳-湯姆生效應」,為冷凍工程奠下基石。
丹麥的奧斯特除了科學研究外,對於文學十分有興趣。有一次,他正為女兒找家庭教師,有一青年來應徵。奧斯特卻發現那位青年文學造詣不錯,且很會說故事,結果聘用了他。後來奧斯特鼓勵那青年寫故事出版,那位青年就是著名童話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所以他們彼此連繫和影響。張教授在字裡行間,不斷透露出科學家研究的非理性因素。所謂「非理性因素」,正是宗教信念,給予他們研究自然科學熱誠和推動力。
在那些科學家們的小故事,恰恰印證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家庫恩所提及,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往往是基於非理性因素所引起。科學哲學的研究,不應只著重研究邏輯分析,論點是否有效。也應該注意整體地考察那項研究的歷史背景,發展過程。我們容許其他學說互相競爭。至於有部份學者片面地主張科學家們反宗教,或者宗教是反科學的,實在有商榷。張文亮教授在著作裡,引用不少科學家的第一手資料,如伽利略的書信,牛頓教學手稿,以及相關人物的對照資料。大家可以在參考資料部份,再延伸閱讀和研究。正如1885年,史托克所說,「聖經不是一本科學的書,所以不是用科學的彙整,分析手法來寫。聖經是一本讓人認識宇宙間獨一真神的書,是一本上帝的啟示,所以在次序上也有科學的合理性。」它是指引科學家們發現造物主創造之偉大。筆者感謝張文亮教授的傳記作品,為從事研究科學發展史,提供了一道門。
「自然法則的發現,只向那單單尋找真理的人啟示。」--歐姆
圖: 張文亮教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