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0 August 2008

布萊希特的戲劇革命


今年是著名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誕辰110周年。
為了慶祝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的誕辰,
香港戲劇協會與康文署合辦,一個[布萊希特戲劇節]。
當中有講座,展覽和戲劇表演。

原來在古希臘時代,已有戲劇表演。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系統地提出戲劇理論。所謂戲劇就是模仿。其摹仿方式:藉著人物的動作來表達,不是敘事(呈現)。

從西方戲劇史發展來看,並沒有大突破。局部地以不同表達方式,如默劇,法國古典時代劇作,始終無法擺脫「動作」來「呈現」。全都是形式上的革命。

十九紀末,開始一些革命性創作。如俄國的契柯夫,以狀態作為戲劇表達方式。「狀態」卻感染眾人。即挑戰傳統的「行動的模仿」。

到布萊希特時候,他發現戲劇另一個要素—觀眾心理的投入。由於有觀眾心理的投入,戲劇才產生感染力。於是他針對形式上模仿,作出改變。發展出敘事戲劇。並提出《敘事戲劇十九綱領》,以及[間離效果]。

布萊希特所提出的間離效果,是針對思維辯證上,進行間離。
所謂離效果,是中斷戲劇既有敘事發展,刺激觀眾的思維。
思考為何戲情如此發展,繼續戲劇發展。對於中國的戲劇間離效果,布萊希特認為,是意像上表達,完全是行動與意境之間。

圖:參考書籍--《我的名字不是布萊希特》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