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 July 2008

Eisenstein + Shostakovich


在本次是紀念蘇俄電影大師沙治.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逝世60週年。其中一部電影作品[波特金號戰艦](The Battleship Potemkin)。

歷史上,真有此事。1905年,停泊克里米亞半島的敖德薩港,戰艦波特金號。水手們發生叛變,並騎劫波特金號。帝俄政府派兵鎮壓。史稱:波特金號事件。其後,蘇俄政權成立,為了政治宣傳和歌頌革命,於是愛森斯坦將此事件改編為反抗沙皇的革命表現。
在04年10月9日,筆者便欣賞那齣電影。當時香港管弦樂團,負責即時配樂。曲目乃是蘇俄大音樂家—蕭斯達高維契(D.Shostakovich, 1906~1948)的交響樂。他的音樂是筆者15位最欣賞古典音樂家之一。所以沒有錯失那次欣賞機會。由於現場關係,音效十分具有真實感。難怪人家說聽音樂要現場。

原來兩位大師,都希望為對方合作。愛森斯坦曾構思一部電影,是以蕭斯達高維契的幾首第二次大戰交響曲為基礎,可惜愛氏於1948年逝世。未能償願。至於,蕭氏曾建議其中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五重奏的部份配上其他樂器,作為愛氏的[十月]的配樂,但不被當局接納。最終兩人在世都無法合作。直至1976年,重新復修[波特金號戰艦]時,透過科技,他們才能得以合作。不過,兩人已作古了。真是叫人唏噓。

說起[波特金號戰艦],最著名的一段便是[敖德薩階梯](Odessa Steps scene)。鎮壓叛亂的哥薩克軍隊站立階梯上方,與支持叛亂的百姓,產生強弱懸殊的對比。暗地裡傳遞出大事不好的氣氛。結果軍隊走落梯級,並展開鎮壓屠殺。百姓四處奔逃,長階流血,無辜的嬰兒車從母親手裡鬆脫滑下來,不斷滾動著,營造了緊張和無助的感覺。一場混亂後,叛亂結束。真的是蒙太奇的經典。請大家欣賞以下片段:

http://youtube.com/watch?v=Ps-v-kZzfec&feature=related

從那片段裡,大家一方面,也認識蒙太奇就是透過剪接,使到影像互相衝擊,構成一段完整影片。在現今眼光來看,其實所謂蒙太奇,並沒有什麼高深之處,因今天當導演的,或學習電影的學生們都懂得使用。不少電視廣告也都使用的。只是當時,少數人士不太明白,視為新事物而已。另一方面,便欣賞到兩位大師的[合作]。在本次電影回顧中,電影[十月]的字幕顯示配樂部份,竟然是蕭氏的名字。由此知道,製作人團隊用心。因此,有蕭氏的音樂,作為愛氏的[十月]的配樂。更讓整齣電影反映出帝俄的腐敗無能,民眾的怨氣,和波瀾壯闊般熱情。充滿著澎湃的感染力。真的一部出色政治宣傳電影。
圖1: 2004年[波特金號戰艦]音樂會之場刊
圖2: 蕭斯達高維契 (D. Shostakovich, 1906~1948)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