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Eisenstein的電影
早在04年10月9日,筆者便欣賞愛森斯坦的[波特金號戰艦](The Battleship Potemkin)。當時香港管弦樂團,負責即時配樂。曲目乃是蘇俄大音樂家—蕭斯達高維契(D.Shostakovich, 1906~1948)的交響樂。他的音樂是筆者15位最欣賞古典音樂家之一。所以沒有錯失那次欣賞機會。由於現場關係,音效十分具有真實感。難怪人家說聽音樂要現場。本次暫時不討論。容後分享對於該次的感受。
提及愛森斯坦,不能不提蒙太奇(Montage)拍攝方式。什麼蒙太奇拍攝?
因為前蘇聯,物資匱乏,菲林也很缺乏,所以拍攝便要慳儉一些。於是分別地拍攝敘事環節,利用剪接拼湊成一個主題,結果造成蒙太奇拍攝手法。例如:第一段鏡頭說:早上,主人翁睜開眼睛和起床。下一個鏡頭,便說他駕駛著汽車,換言之,蒙太奇(Montage)重點,就是利用剪接技巧,將各個影像連繫起來,拼成一個與實際生活時空不一樣的電影時空及敘事意義。亦不是愛森斯坦只有使用蒙太奇拍片。只是他有系統地,把蒙太奇那類電影敘事手法理論化,並實踐出來。
由於他深受唯物辯證法,馬列主義思想等影響,甚少以自己的意願去拍攝。在本次電影回顧裡,筆者只觀看[罷工].[十月].[恐怖伊凡I ,II],共四齣電影。從部份電影情節裡,體會到愛森斯坦的作品,的確是樣板電影。正如[恐怖伊凡I]一片,敘述首位沙皇伊凡四世(Tsar Ivan IV)面對內憂外患境況,如何統一俄羅斯,建立帝國。這麼好像內地的歷史劇集,為秦始皇,唐太宗,清聖祖(康熙)等帝王歌功頌德一樣。
事實上,所有蘇俄統治下的藝術家,大部份文藝創作是為政治服務。既然為政治服務,他們固然精益求精。所以他們的作品有一定水準。雖然是樣板電影,但是以當時製作水平,可算是高水準了。總結而言,愛森斯坦的作品是一眾愛好電影,或研究電影理論人士必看的電影經典作品。
圖: 本次節目場刊
Labels: 光與映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