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oldest and strongest emotion of mankind is fear, and the oldest and strongest kind of fear is fear of the unknown.” – H.P.Lovecraft
[如魘魅附身之物]故事講述,一條名叫神神櫛村,村裡有兩大家族—神櫛家,谺呀治家。谺呀治家代代所生的雙胞胎女兒,分別擔任巫女,供神靈及魔物附身的憑座(類似乩童),以便巫女施法驅除。這一代神櫛家的少女千代遭到魔物附身,求助於谺呀治家巫女幫忙驅除。沒想到引起一連串的死亡事件,死者們都被打扮為山神「案山子大人」的模樣。
身為小說家的刀城言耶為了搜集資料而來到神神櫛村,意外地捲入這裡的殺人事件。他嘗試以科學角度解開,卻處處充滿著無法解釋的謎團。難道真的是山神「案山子大人」的懲罰?
本書的敘事結構,是透過三位故事人物的日記,採訪筆記和回憶錄而組成。每篇章的日記,採訪筆記和回憶錄所敘述的,均是主角和兩位相關人物的親身經歷。然而,作者三津田信三先生巧妙地運用每篇日記,採訪筆記和回憶錄鋪排整個故事的發展。
雖然每篇日記,採訪筆記和回憶錄等書寫,的確是主角和兩位相關人物的經歷,所以令讀者們產生一種不連貫的感覺或不協調效果。可是,當經過拼湊一起時,文本裡的那些不連繫的部份,給予讀者們想像空間。而讀者的想像卻填補了那些不連繫的部份,恰好連繫各篇章的書寫。整個故事發展亦得到完整地敘述。
有趣的是,由於讀者的想像關係,各篇書寫敘述,得以完整地連繫。而那些不合情理或非理性的情節,尤其是故事裡的恐怖成份也被呈現出來。
在十八世紀,西方人會借用日記,書信等形式來構成小說的形式,是他們練習如何將虛構的文字,賦予具有實在的形象。由此可見,三津田先生運用那獨特的敘事手法,一方面形製造不協調的效果,靠著敘事者的跳躍,將其恐怖成份隱藏起來。另一方面,利用讀者們的想像力去填補不連繫的部份,同時召喚其恐怖部份的情節。只要敘事者相信,恐怖就得以存在。
讀完此故事後,使筆者更明白法國思想家們的文學理論。任何書寫所呈現的,不是真正的存有,而是存有的痕跡。各種書寫所形成的文本,不過是「他者」(other),作者瞬間地消失。
其次,恐怖的,並不恐怖。原來是理性的愰子,是理性的另一面。一切恐怖的小說,甚至電影等文本,都純屬於作者的虛構與讀者的想像。在理性之光照不到的地方,才有恐懼。
最後,[如魘魅附身之物]畢竟是三津田先生的「刀城言耶」系列的首部作品。其故事經已峰迴路轉,出人意表。值得一看。…筆者..在這…裡…消失。
Labels: 私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