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0 May 2009

熒幕新潮第二波--許鞍華與嚴浩的電視劇作品

香港電影資料館在2009年春推出《熒幕新潮》的第二波:《許鞍華+嚴浩的電視影片》。春光明媚,正宜繼往開來。

是夜(3月6日),筆者到西灣河電影資料館,欣賞「熒幕新潮」第二波—許鞍華與嚴浩的電視影片。影片還未上映,坐在筆者的一旁,一對老夫妻看,便喃喃自語,。影片上映,看預告片是,下季以易文導演的作品,李楓,葛蘭的影像,數說昔日八卦新聞。

如果說電視時期的譚家明活用超前的電影語言去抒情言志,那麼,許鞍華、嚴浩可說是多方面嘗試結合戲劇和紀實手法、探討當代社會的病態和人性的異化問題。他們兩人都經歷了火紅的六、七十年代,不約而同地要通過電影熱切追尋理想夢想,去認識社會人生。和同時代的電視新秀一樣,他們愈追尋就愈看到香港社會的弊端;發而為對現實的不滿、對基層人的關注、對不幸者的同情。

不妨說許鞍華和嚴浩是志同道合,因此電視時期多次導編合作。他們從新聞事件特別是罪案中探尋人被污染扭曲以致喪失本性的現象過程,不論探尋有多深,都流露出人文關懷,和誠懇的創意。由此觀眾便可發現,許鞍華那種實而不華,寫實主義的敘事風格,漸漸形成。筆者到覺得有點哲學「現象學」研究方法,就像不添油加醋一樣,盡量讓影像說故事,還原其個案的真面貌,並呈現出當時社會問題。當然,或多或少,加入戲劇元素和情節,增加觀眾的投入和關注。本次,她以「天水圍的日與夜」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殊榮,實至名歸。

至於,本次嚴浩的導演作品較少,影片內容卻從始至終關注基層人和新一代的生活思想成長,從他們的挫敗迷失,透視出急功近利的香港社會,展示命運如何擺弄低下階層可憐處境。

其中,[1977],筆者十分欣賞。雖然1977年,對於一般人而言,並不是什麼重要年份,但對於嚴浩來說則是大有意義:這是他曾參與上街示威的1967年「左派暴動」的十周年,也是他在電視行業工作的最後一年。因此,該故事是他告別電視之作,當中包含着不少告別舊日的我,重新出發之意。

影片透過幾個經歷過火紅年代的年青人,帶出知識份子在時代洪流中如何自我定位、尋找份出路的議題。一個在電視台當編劇已意興闌珊;一個昔日大搞運動如今已成為公務員;還有運動平息後轉業工人自我「下放」的知青。唯有新一代的阿森依然活躍,投身平民社區以戲劇教育群眾。內容不乏隱含自我檢討的,也許是嚴浩導演對於香港青年社運的一次批評和感喟。

筆者對於故事後半段,即是昔日抱持理想的人,到後來卻為生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深感認同。此現象反映出縱使時代不斷轉變,無論是過去70年代,還是21世紀的資訊時代也好。抱持理想的知識份子們,總是為生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甚少堅持理想,屈就於打工仔。由此看來,香港的環境由始至終並不適合知識份子發展。幸好的是,網絡世界的發展,好讓不少知識份子們得以空間發展。

圖:該期刊物「展影」的封面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