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5 December 2009

不一樣馬克思主義詮釋

一日,逛書店,發現一本由澳洲Newcastle大學教授羅蘭‧博爾(Roland Boer)所寫的<天國的批判 ():論馬克思主義與神學>,下冊未出版。


本書主要評價八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從而探討馬克思主義與神學之間的關係。在上冊分別處理阿圖塞(Louis Althusser)、列弗維爾(Henri Lefebvre)、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等具有天主教背景的哲學家,和他們關於神學的著作。下冊為基督教篇。


博爾教授指出,馬克思那位無神哲學家,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其實涉及不少宗教研究,尤其是他曾預視資本主義將會成為一個類似宗教模式運作,這就是拜物教。加上馬克思的猶太人背景,雖然他已被日耳曼化,但或多或少猶太思想影響。


因此,每位追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同樣對於宗教(基督教)有一定程度研究。部份顯然都著迷於基督教神學。他們撰寫了大量關於聖經與神學的主題論文,甚至相關的專書著作。只不過卻甚少被學者所提及。


究竟基督教神學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以及作為信徒應如何在神學的視野下,重新評價他們的思想,作者-博爾教授所要探求的主要目的。儘管宗教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中被拒絕和矮化,但馬克思主義是不能在沒有神學(宗教)的情境下被理解。此書除了探討那些哲學家的神學探究,也觸及哲學家的神學著作如何滲透入他們的思想而豐富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作品。


使筆者想起本雅明的一篇文章[On Language as Such and On the Language of Man ],竟然是解讀聖經的創世記,論述人的言語的神學意義,是具有知識根源。本雅明指出,萬物皆有其語言,萬物皆想表達自己。人之所以能說話,因為人的言語並不是為了向他人表達自己,而是讓眾人回應造物的上帝,且朝向著上帝。此觀點可與聖經學者,神學家的詮釋媲美。故此,不少自稱無/神論學者的作品背後卻隱含著豐富的宗教情懷。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