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黑格爾與現代社會

從十八世紀開始,在啟蒙運動思想中,理性和自由是以意識和自身的關係為前提,喚醒了人類的自我意識,而人類不斷把握住自己所身處的時代為出發點,也把自己生活的時代稱為新時代,新世紀。便產生「現代性」的課題。當時西方哲學家試圖在統一的世界歷史框架和統一的歷史使命,這樣歷史的客觀時間性就獲得了主觀意識性。[1]也發展出現代性的核心原則:主體性(subjectivity)。
啟蒙運動的主體性原則是時代精神的表現,從個人的反思和自由出發對傳統宗教和形上學的全盤否定是走向一種片面性—實證化。啟蒙辯證法的任務是從社會內部揭示啟蒙的片面性,克服啟蒙的理性實證化傾向。以主體與客體的區分為前提的理性觀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使到擺脫外在自然的束縛和傳統精神的統治,但其自身的邏輯傾向自由的反面—分離。從個人的主體性出發,理性只能服務於人類統治自然,征服社會,駕馭自我的工具。[2]故此,主體性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絕對統治。主體性原則的確現代性的巨大的功績。
自康德(Immanual Kant)以來,已將主體性思想作為他的批判的基礎,把知識領域劃分為科學,道德實踐與藝術審美等三個範圍。而這三個範圍各自獨立構成整體文化價值領域。換言之,康德把形上學中的實質理性概念(真、善、美),區分為三種要素的理性概念,至於所謂理性的統一只是形式上的。因為康德並沒有清楚說明這三個範圍的概念如何統合起來。所以康德是沒有了解伴隨主體性被強制的分離而產生出現統合的需要。結果人類的知識範圍就被分為三個範圍,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社會是個整體的,實在的,故此康德的哲學所造成結果是人類社會外在是整體的,而內在是分裂的。於是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統合性失去了,而理性的存在也在實際上失去依賴。因此,人類社會需要一種深刻反思辯證的意識。
黑格爾(G.W.F.Hegel)在康德的哲學裡,發現了這個社會,現代性的本質因素。然而,黑格爾的哲學正是以此深刻反思辯證姿態,面對現代性課題。他試圖從更高層次之思維,把握他所身處的時代。考察和探討黑格爾怎樣處理現代性社會問題,就能夠了解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外在關係,以及現代性和合理性之間的內在關係。
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先後在[黑格爾](Hegel),[黑格爾與現代社會](Hegel and modern society)兩本著作,不斷說明出現代社會種種問題,均源自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的張力,黑格爾所面對的問題正是力圖將其二者調和綜合,所以必須回到黑格爾那裡來討論。同樣,當今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在其著作<現代性哲學對話>(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也是指出黑格爾是第一個提出清楚的現代性概念的哲學家。
故此我們實在必須考察黑格爾對於社會現代性的思考。
圖:Charles Taylor所著的[黑格爾]中文版
Labels: 沉思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