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哲學奠基人—康德


康德的哲學學說,最主要來自他的三大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及《判斷力的批判》等三大批判。在這裡最主要是略述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及《實踐理性批判》兩部著作。
在《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中的研究,康德以超驗方法(Transcendental Method)研究人認知能力,即首先不去關注認知對象,而是追問認知能力是否需有一些先天條件認知才得以可能。其研究結果是肯定的。對象之所以能給予人認識是要符合人的先天條件,而被認知的對象是經受主體先驗形式(時間、空間及範疇驗證)所過濾的「現象」(Appearance)。人的認知能力只可認識「現象」,而「物自身」(Thing-in-itself)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一但試圖超出經驗思考 「物自身」時,那麼幻象、謬誤及二律背反就會產生。而這就是傳統的形而上學是錯誤的根源。
《實踐理性批判》承接《純粹理性批判》的批判,認為過往哲學家以(主要針對多瑪士) 理性論証天主的存在,如本體論、宇宙論及目的論是亳無價值的。人乃靠其內心的道德律來確知「上帝存在」及「靈魂不朽」等問題。這即是說人內心的道德律是先驗結構,人對天主的形上解說只是為了肯定人的道德律而存在的一種假設和信仰。為了確切其道德本體的基礎,他以理性的不同工能,把理性分成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並主張:人們更多地作為理性的主動者(即實踐理性的行動者)而不是只作理性的認知者(即純粹理性的認知者),因而實踐理性對於理論理性具有優先性。理論理性受經驗界限制,而實踐理性則與自由不可分離。從中我們可看到,康德所說的實踐理性與引發行動的意志等同。然而他不認為意志就是代表人的任意妄為,而是意志有其自身規定及法則,而其最高的法則就是對絕對道德律的服從。
他的影響重大,之後所有哲學流派,甚至基督教神學,如哲學上的德意志觀念論(費希特-謝林-黑格爾),新康德主義,現象學(胡塞爾Edmund Husserl),哲學詮釋學(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伽達瑪Gadamer),阿佩爾(Karl-Otto Apel),法蘭克福學派(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天主教神學家馬雷夏(Joseph Marechal),拉納(Karl Rahner),巴爾塔薩等眾多學者,都參考康德的哲學作為出發點,或者反覆再研究,發展出自己本身的神學觀點和哲學理論。
圖: 哲學朝聖地--康德之安息地,現位於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市(Kaliningrad)
Labels: 哲學家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